第177页

作品:《金碗良缘

    悠悠大河水面宽阔,整个世间都沉睡了,两岸青山草木仿若黑黝黝的庞然大物,月亮洒下清辉,照亮旅人与倦鸟的行迹。
    无边暗色里,唯有一处灯火通明,那正是她视线回望的尽头,浣州驿站。
    驿站的尽头,就是盛夏时繁花似锦,有着蜿蜒青石路,潺潺小桥流水的浣州。
    ……
    *
    京师,城东北,畅春门外三四射之地,盘桓着数个大小胡同,其中有一套院,门楼簇新,牵连六十来亩地,林泉丘壑,无不雅致秀美;曲廊重楼,处处雕梁画栋,正是邺州漕司路金麒的宅邸。
    如今他家里还是老爷当家,那路老爹原就有些家底,又招来从前在浣州时的旧伙计,广在京师置业买地,越发兴旺发达了,俨然新贵之象。
    算着日子,估量着府里二姑娘的车驾就要抵京,路老爹一连几日都带着家仆前往城门外候着接人,老太太喜上眉梢,精神头越发好了,太太刘氏亦忙着指挥婢女,上下洒扫。
    终于,八月初七,辗转三千里路的旅人终于归家。
    ……
    “那是二姑娘嚒?”
    月亮门后,几个从浣州家里带过来的仆从瞪着眼依稀辨认着。
    老爷身后,跟着一位身量高挑的仕女,只见她头戴纬帽,身上系着一条松绿绫斗篷,穿花拂柳,款款而行,依稀能看出绰约苗条的身姿。
    只是跟从前的身形比起来大不相同,倒是见了她身边的旧仆眼熟得很,认出来正是小燕儿——家仆忙惊呼一声,转身回了太太去。
    ……
    姐姐金蝶伶伶地等在花厅阶下,遥遥望过来时,目若灿星,抿唇浅笑,眉宇间比从前多了一抹坚毅之色;太太刘氏倒没怎么变,只比从前做商人妇时更盛气几分,见了她笑道:“可算回来了!这几天,亏得我们娘几个数着日子等着二姑娘呢!”
    一番厮见行礼,金喆又被拥着去见老太太。
    路家老祖母鬓发皆白,被一众丫鬟婆子簇拥在花厅里。她搂着金喆,对众仆道:“你们不认得她,她便是我那一贯爱撒娇卖痴的老幺儿!”未及说完,便心肝肉地哭了起来,又问她在外头吃得可好?有没有受人欺负?
    金喆伏在老太太怀里,连连哽咽着摇头,忙问阿奶身上可大安了,跌了一跤可有恙?
    老太太摇头笑道:“我没甚大事,偏他们蛰蛰蝎蝎,一点小事就写进信里!”又捧着她的脸,叹道:“倒是你,嗳唷,这麒哥儿怎么把你看顾的?瞧,瘦得小圆脸都没了!从前呐,你还怪姨娘把你生的圆圆脸,这回可如意了?”
    金喆摸摸脸,羞赧地笑出了声。
    刘氏在一旁亦笑道:“老太太说这话,媳妇少不得要替麒哥儿辩白一句:这哪里怨他?分明是二姑娘抽条了!瞧瞧这身量,同蝶姐儿差不离了!”
    说着,便把金蝶拉过来,两姊妹一排站着,比给老太太看。不比不知道,原来妹妹竟比姐姐还高半个指头。
    两姊妹相视一笑,一个凄霜冷月,一个粉面桃腮,喜得老太太合不拢嘴。
    地上陪房老嬷嬷们也跟着叹道:“满打满算,二姑娘离家三年,这猛一回来,都不敢认了,出落得大姑娘了,真真标致!”
    三年未见,曾经一味憨吃酣睡的毛丫头仿若柳枝发新桠,一切都变得明艳热烈起来。面皮儿脂膏一样细腻莹润,延颈秀项,亭亭地立在那里,好一位芳泽无加的女子!唯有那双幼鹿似的眼睛没变,仍旧显出几分孩气来。
    老太太摩挲着金喆肩头鬓角,一时看也看不够。
    ……
    用饭,一家子团坐。
    金喆便将外头的趣事捡几样讲给老太太听。说她在古雅密林边有个小院子,风景极美;又说榷场如何恢弘,商贸如何繁荣,弥腊的酥酪糕什么味儿,赶明儿她做给阿奶吃;还有只三色花猫,被她一路带去邺州,临走时留给麒哥儿作陪。
    而对于北境苦寒与战争的残酷,一字不提。
    金喆说话自然机敏有趣,活灵活现,一时众人都听迷了。
    老太太笑着感慨道:“从前你们老太爷年轻时,也天南地北地闯荡,回来也同她似的这般讲给我听。吃了多少苦都咽进肚里,但经过的事,都记在心上,看在眼睛里,喆喆真的长大了。这两年太太周全家里,蝶姐儿帮衬老爷,麒哥儿又在外头做官,临了临了,叫我这老太太也享了一回官身福气——这一门三兄妹,都是好的!”
    众人附和,金蝶金喆两姊妹亦携手相握。
    ……
    一时饭毕,小丫头来告太太,说是二姑娘的绣楼已打扫干净,新洗晒的被褥也已送进房里,还不知短什么。刘氏便打发她去问小燕儿,又赏了小燕儿两碗菜,命一并送过去。
    刘氏对金喆笑道:“等会儿姑娘若有闲情,跟着蝶姐儿逛逛园子去。咱们这府上虽说不大,但到底比在浣州时紧紧巴巴的要好,从前你们俩合住一栋绣楼,如今各有一栋。知道姑娘爱水,你的那栋就架在湖畔边上,依山傍湖,景致美得很!老爷还专门给姑娘在后院仓房边上建了个锅炉房,往后姑娘再想整治些个什么金银首饰,不必抛头露脸地去柜上了!”
    金喆听罢,忙不迭恳切致谢一番,刘氏笑道:“那绣楼我早提前吩咐打扫干净,一应铺盖也是新洗晒过的,另给你两个小丫头伺候梳头,今晚姑娘先委屈住一宿,有什么不好,明儿再打发人来报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