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作品:《万人嫌重生成崽崽后

    据管家所言,是小少爷在练琴。
    虽然他只是客人,但这里的人对他照顾得十分周到,这让明俞十分过意不去,因此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找到管家。
    管家听完后问道:“是不是在家待得有些无聊?”
    “不是。”明俞连忙说道,“我只是……”
    管家自然明白他的意思,示意他不必再说下去,而是问道:“对了,明俞,我还没有问过,你今年几岁了?”
    “六岁。”明俞回道。
    “六岁……”管家若有所思。
    明俞当时还不明白他为什么会问自己的年龄?谁知第二天就收到了一张入学通知书。
    “你和少爷同一个学校,明天会有司机送你去。”
    明俞震惊。
    一方面震惊于他们只知道自己的名字和年龄就能让他上学去,另一方面震惊于小少爷的孤僻程度。
    明明都是一个学校的,为了不和他见面,还要用两辆车接送。
    震惊过后就是难过,他上一世才刚高考完,这一世又要重新再把学再上一遍。
    但他现在只有六岁,似乎也只能去上学,因此难过了一会儿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
    甚至自己安慰自己,他现在可是六岁的躯壳十八岁的心智。
    让他去上一年级和大佬重回新手村有什么区别?
    上一世他因为被兰星影中途转学,不适应新的环境,加上不喜欢那个家,过得一直很压抑,成绩也一般。
    但如今既然能重来一次,那么他也要重新开始。
    因此明俞第二天去学校时心情一直很不错。
    班主任带他去了一年级一班,先让明俞介绍了一下自己,然后指着最后一排道:“其他位置都满了,你先坐那儿,虽然有些靠后,但我们每个月都会换座位的。”
    “好。”明俞点了点头,顺着班主任手指的方向看去。
    最后一排坐着一个穿黑色衬衫的小男孩儿,他长得极好,只是性子有些冷,明俞在他旁边坐下时一直半低着头,没有给明俞一个眼神,然而不知为何,明俞总觉得他有些眼熟。
    班主任把明俞安排好后就离开了,然后数学老师进来准备上第一节 课。
    第一节课是数学课。
    虽然明俞数学成绩一般,但一年级应该还在加减乘除,他肯定没问题的。
    因此明俞信心满满地看着走进来的数学老师,准备一会儿好好表现。
    “上课。”
    “起立,老师好。”
    “同学们好,请坐。”
    数学老师说完后便开始进入今天的主题,“同学们看白板,我们继续昨天的内容。”
    明俞闻言立刻看向白板,准备回答问题。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白板上显示的题目却是:
    【养鸡场管理员给三群鸡分玉米粒,若只分给第一群,每只鸡可以吃到12粒,若只分给第二群,每只鸡可以吃到15粒,若只分给第三群,每只鸡可以吃到20粒,那么,若想平均分给三群鸡的话,每只可以吃到多少粒玉米粒。】1
    明俞:“……”
    不是,这是给一年级做的题?
    老师是不是忘了他们只有六岁了?
    不过这也确实给了他大展身手的机会,这么难的题,整个班应该只有他能做出来吧。
    因此明俞一边震惊一边掏出铅笔准备做,然而他才刚打开演草纸,就听他一直沉默的新同桌突然开口道:“5。”
    明俞:这么快?
    明俞有些不可思议地转头看向他,心道胡说的吧……
    然而下一秒就听讲台上的老师赞许道:“很好,就是5。”
    明俞:?
    第10章 朋友
    “还有同学做出来吗?”数学老师说着抬手扶了扶眼镜。
    见下面一片鸦雀无声,数学老师习以为常地对着他同桌笑了一下,“好,既然其他同学还没做出来,我们再等等。”
    不知为何,数学老师的话音刚落,明俞便感觉到有些目光向他们看了过来。
    明俞刚来这个班,一时间也分不出这些目光是不悦还是友善。
    当然无论是什么他都并不在意,他现在比较在意的是他新同桌刚才的答案到底是不是蒙的?
    但直接问显得他的怀疑实在太明显,因此明俞假装拿着铅笔在纸上画了一会儿,这才作出一副不会的样子转过身来,用小孩儿的语气对着他问道:“这个题我不会,能不能告诉我你是怎么做的呀?”
    小男孩儿闻言抬起头来,刚才小孩儿一直半低着头,因此明俞这时才彻底看清了他的脸。
    他果然长得极好,皮肤很白,然而白得并不柔和,而是像冷白的玉器,反射出冷冷的光来。与皮肤相对的是漆黑的眸子,盈亮明透,像是上好的琉璃珠。鼻尖的轮廓流畅而高挺,使得他五官看起来极为立体,明明才六岁左右的年纪,但这样的容貌已然很有冲击力。
    小孩儿似乎不喜和人交谈,闻言只是抬眸静静地望着他。
    明俞有些不明白他的意思,以为他不愿意告诉自己,因此挠了挠头便准备作罢。
    然而没想到这时小孩儿却突然开了口,“找12、15、20的倍数,最小是60,假设有60颗玉米粒,第一群鸡的数量是5,第二群鸡的数量是4,第三群鸡的数量是3,所以一共12只鸡,平均每只分5颗玉米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