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2章
作品:《争魏》 “孟子曰: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朕希望大秦的子民都能有这样的精神,无论是士人,还是将士、百姓,无论是士族豪强,还是寒门庶族,你们生在华夏,就要华夏的精神,华夏的傲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诸位当以此自勉也!”杨峥目光扫过台下的人。
人群中的眼神一个个的火热起来。
司马家的各种破事,给了华夏文明一次重击。
为国为民的大丈夫越来越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越来越多。
当然,也并不能全怪司马家,春秋战国时的龌龊事也不少,人性是黑暗的,杨峥一直觉得历史的黑暗是因人性的黑暗而形成的。
司马家只不过把台下的脏事直接拉到台面上干。
人家王莽、董卓都还顾着点脸面。
就像有人暗中往泳池里撒尿一样,人家是偷偷摸摸的干,你司马家是直接站在岸上,往水池里尿。
窃了天下也就窃了,好好经营洗刷污点也就罢了。
偏偏司马家更大的锅还在后面。
历史上唯二压不住异族的,恐怕也就晋、宋……
这种大型盛会,肯定不能杨峥一个人讲。
嵇康、卫瓘、羊祜、陆抗、索靖等大佬都上台。
杨峥也把最麻烦的提问环节扔给他们。
士人们的问题五花八门,越来越深入,从三皇五帝到无为而治,从礼乐到玄学,从曹家谈到司马家,即便以嵇康的博学也应付不了这么多人。
杨峥庆幸起自己的明智来,说一些不着边际冠冕堂皇的话,装完了就跑……
儒、墨、法、道、佛,有些是几百年的老冤家了,从春秋时代便一直在辩论。
袄教、西方教也跟着来凑热闹。
不过他们的那点东西,实在不是儒、墨、法、佛的对手,讲的故事比杨峥讲的还要干巴巴的……
一上来就是神说你们要如何如何……
你们要听从主的召唤……
忽悠一些没见过世面的荒野村夫还行,在大秦士人面前,没有任何竞争力。
每一家都想在这场盛会上大展身手,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
气氛异常火爆,精彩的言论层出不穷。
杨峥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是骡子是马,大家别藏着掖着,拉出来遛一遛。
第九百六十五章 书
盛会持续了五天。
最忙的是文学馆的书吏,他们要讲各种精彩的编录汇总。
杨峥每天一个开场白,就完事了,接着就看他们天花乱坠、舌灿莲花。
大秦的学术氛围也渐渐起来了。
医学士、工学士、农学士也上台发表了一番言论,展示了自家的成果。
让杨峥印象深刻的,医学士修复了华佗的《青囊经》。
也就是说,手术一脉并未并未断绝,继续在大秦的医学体系中流传。
除此之外,医学士对瘟疫、瘴气等疾病有了行之有效的治疗办法,婴儿的出生率也大大提高。
有外国使团在场,工学士的成果就不方便展示。
农学士这些年硕果累累,他们提着弓刀,深入南疆不毛之地,搜寻良种,稻、麦、各种蔬菜的产量持续上涨,还有各种新鲜的瓜果,大大丰富了大秦的餐桌。
盛会结束了,但带来的冲击远未结束。
儒、墨、法、道、佛都碰撞出新东西。
其实杨峥觉得华夏土地上的东西都是同根而生,佛本是道,儒道一家,法墨亦是同气连枝。
求同存异,有冲突的地方,可以融会贯通。
儒家和墨家都在这场盛会中获得新生,双方也不再那么剑拔弩张了。
在杨峥的引导下,儒家主攻思想层面的东西,相当于文科。
墨家主攻技术层面的,相当于理科。
儒家对外扩张,墨家在内生长。
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各忙各的。
连西边的教派也学会了新东西,至少会讲故事了,加入了很多儒家的东西。
佛门更是如此。
历史上佛门跟儒道融合,才弄出了新东西。
文化这一块上,大秦是有自信的,随着国家的强盛,外面的东西影响不了大秦,大秦的东西反而能影响他们,反向输出。
之后,大秦各地的文艺气息渐渐浓厚起来。
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的传奇、戏曲、评书,大多是根据历史改编而来。
这种东西汉代早已有之,司马迁的史记里面有刺客列传,说的就是一些奇人轶事。
不过最受欢迎的还是一本《三国演义》。
不用说,自然是出自杨峥口述,陈寿扩写和润笔,文学馆修正、加工。
从黄巾之乱到四家归秦,出场人物两千多人,很多人物都经过文学馆的人寻访其旧事,有些甚至询问了当事人……然后推敲人物性格。
比历史上的《三国演义》更为细致,洋洋洒洒两百一十七万字。
对每场战役都仔细复原。
对诸葛武侯、关云长、曹孟德、孙仲谋等人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
司马家则全族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一经问世,便掀起了轰动。
全国的大街小巷全都是说书之声。
每天傍晚,无论贩夫走卒,还是士人官吏,都会走向评书馆,简直达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