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作品:《大数据推来的男友

    其中一位审稿人还给他留了评语,表扬了文章的逻辑和创新性,鼓励他顺着这个方向继续研究。
    答辩的日期很快就定下来了。答辩前几天,姜哲衍把整整180页的论文打印成册,捧着沉甸甸的一摞书回到学校,找了间空教室,复习自己的答辩稿。
    张成均也来到现场,和他完整地走了一遍流程,提出了几个老师可能会问的问题。
    按照央师大的规定,讲者至少需要做40分钟的陈述,回答五个问题。出席答辩的教授共有七位,加上他的导师张成均,一共8人。
    答辩人的讲台在会议室的左上角,斜对正中间的长桌。如果按照环绕式的坐法,姜哲衍的视角应该能看到四位教授。
    张成均担心他的身体,答辩前一天还特地把他叫到办公室,说如果不想和教授有眼神交流,他可以和委员会打声招呼,让他们摆桌牌的时候,避开他的视线范围。
    姜哲衍没想到他还会为自己考虑这种事,听完他的话,意外又感动。
    思考再三,他还是拒绝了老师的好意。看着张成均殷切的眼神,表示一定努力“把自己送走”。
    张成均又问他有什么其他需求,姜哲衍想了想,希望可以给台下的老师配个话筒,免得问答环节自己听不清楚。
    此时距离他的第一次脱敏治疗已经过去两年。这两年里,他在纪光山的陪同下,以及独自一人,站在学校的汇报厅里模拟了一百多次。
    这一百多次里,姜哲衍虽然紧张,但没有一次真的倒下去。
    虽然这次纪光山不能在现场陪他,最终站在博士答辩会的讲台上,却是他们共同的努力。
    纪光山特地推掉了近几天的工作,早晨起来,和他一起去学校布置答辩会场。
    一场完整的博士答辩要将近两个小时。姜哲衍给到场的老师订了咖啡,还准备了茶叶和水果。
    早上九点,答辩准时开始。因为行政楼里不方便停留,纪光山去了图书馆,他们第一次见面的203自习室等他。
    首先由张成均介绍他的情况,说完开场词,姜哲衍开始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报告。
    做了一年多实验,看了几百篇文献,论文里的每一张图、每一个公式,附录里的每一行代码,姜哲衍都记得是怎么做出来的。
    对着电脑屏幕念了几行字,他感觉没那么紧张了,拿起翻页笔,走到会议室的投影屏幕前,面朝底下的专家教授讲了起来。
    40分钟,听起来是一个漫长的概念,但相比他这五年的努力来说,只不过是一小部分的浓缩。
    姜哲衍讲完实验设计的思路、结论和公式,总结意义、提出创新和展望,顺利地完成了汇报。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9篇学术论文,其中顶刊论文3篇,重要期刊论文两篇,会议论文两篇,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说完最后一句,姜哲衍意犹未尽地吸了口气,朝着评委席点头致谢。
    随后便是问答环节。姜哲衍在答辩前已经请教过很多老师,重点标记了可能提问的地方。
    一篇几万字的论文有很多值得深挖的东西,短短40分钟根本讲不清楚。老师的提问五花八门,有特别关注理论知识,询问他统计原理的,也有让他解释公式推导过程的。
    姜哲衍翻开论文册,稍作思考便开始回答。
    你来我往的问答又花了不少时间,一个半小时过去,流程才刚刚过半。
    结束回答,张成均朝他点了点头,看了眼在场的其他教授:“没有问题的话,请同学暂时离开。我们讨论一下你的答辩结果。”
    “好的,谢谢老师。”姜哲衍礼貌地鞠躬,放下自己的论文册,走到会议室后面,取下了一直在录像的手机。
    原本充满电的手机已经只剩四十多格电了,取下来的时候,机身都是滚烫的。
    姜哲衍摘掉保护壳,小心翼翼地捏着手机边缘,推门走了出去。
    走廊上站着一个人,立在窗前,双手背在身后。听到开门声,他转过头来看姜哲衍:“结束了?”
    虽然早有预感,但在看清对方后,姜哲衍还是愣了下:“您怎么来了?”
    姜振淡淡道:“赵院长邀请我来做校外专家,听说你今天答辩,我就过来看看。怎么样?”
    姜哲衍没有过多的表示:“汇报好了,在等评定。”
    姜振认真打量了他几下:“你看起来比之前轻松一点了。还有不舒服的感觉吗?”
    身体的不适很难完全消除,姜哲衍的头有点晕,突然走到安静的地方,也能听到耳鸣声。
    他摇了摇头,摘下助听器,切换到声治疗模式,又戴回耳朵里。
    “听说你下半年就要跟徐教授去做博士后了?”
    “已经面试过了,他说拿到毕业证就可以去。”
    姜振点了点头:“你的文章我看了,和大部分同层次的人相比,确实有不错的创新。徐杰院士是国内凝聚态的先驱,你跟着他好好干。”
    “好。”
    或许是还记得他刚才的动作,姜振特地往右边看了眼:“你的助听器,是要一直戴着了吗?”
    “嗯,右耳高频还剩一部分听力,戴助听器听到的声音会均衡一点。特别是人多的地方,另一只耳朵的压力会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