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页

作品:《顶流他多才多艺

    周游诧异:“是吗?”
    魏晋放下小说,告诉他:“最近祥瑞打算出一些面向年轻人的珠宝设计,想在新一代艺人中找一名代言人,你是最合适的。”
    得知这个消息,周游还挺高兴。
    看他弯起眉眼,魏晋的心情也跟着愉悦起来。
    他拿出剧本:“来看看这个。”
    前不久《顶流他十项全能》的改编签约定了下来。
    为了剧本的最终效果,魏晋请来了编剧界的大牛林可新。
    林可新创作了许多经典剧本,魏晋跟他聊了一下午,便断定剧本交给他没问题。
    周游作为原作者,理所当然地加入了小说的改编中。
    让人没想到的是,魏晋也在编剧行列。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第一次当编剧,魏晋对剧本的创作格外上心。
    周游以舟洸的视角写下整个故事,魏晋则从另一个主角余闻的视角出发,揭示了藏在余闻行动下的心理活动。
    原本故事的情感非常慢热,魏晋这么一改,余闻对舟洸的爱慕便早早地体现了出来:
    原来余闻早就注意到了舟洸,很多相遇不单纯是巧合,而是他为了靠近舟洸,小心翼翼地做着努力。
    这些都是小说里没有的,也是周游不知道的。
    魏晋提出了这些改动,林可新深思熟虑后,对他的想法给予了肯定。
    不是为了恭维,编剧做到林可新这个位置上,他大可不必去讨好魏晋。
    他肯定魏晋的提议,只是因为他的改编让剧情更合理,人物更立体了。
    周游前期不知道魏晋对他的情感,导致原著后期余闻对舟洸的表白似乎有些突兀。
    魏晋提的这些建议,让突如其来的爱变得有迹可循。
    都说真心换真心,透过剧本看到魏晋的心声,让周游理解了魏晋看他小说时的心情。
    魏晋视小说为周游给他的情书,这部剧本就是他写给周游的回信。
    回去的车上,魏晋还在想剧本的事,想到一处问题,魏晋欲与周游探讨,转头一看,周游正深情地望着他。
    魏晋顿时不作声了,他细细欣赏了周游的神情,又轻轻落下一吻:“今晚去我那儿吗?”
    周游点头,车子便开向魏晋家中。
    只是今日有些不同,远远的,魏晋便瞧见他家一楼亮着,院子里还停着另一辆车。
    认出车辆,魏晋正了色,对周游道:“是我父母来了。”
    周游:“?!”
    魏晋的父母长期在省外生活,偶尔会来看他,但次数极少。
    今日突然回来,连魏晋都不知道。
    见周游局促地望着后路的方向,魏晋安慰道:“没事。”
    他的语气十分镇定,连带着周游也冷静下来。
    周游家里人知道他跟魏先生的关系,但不知道魏晋的家人同不同意他们在一起。
    见魏晋风轻云淡的样子,周游定了定神,跟他一起走向屋中。
    刚要进门,里面走出一男子,看岁数和模样,是魏晋的父亲没错了。
    魏禹打算到院子里抽根烟,没想到会碰见儿子,他愣了愣神,沉稳道:“回来了?”
    魏晋颔首,周游适时道:“叔叔您好。”
    魏禹这才看见儿子还领了一个人回来。
    他仔细打量周游,认出了这个他选中的代言人:“周游是吗?”
    “是的。”
    魏禹纳闷地问魏晋:“这么大晚上了,你带周游回来干什么?”
    魏晋不慌不忙道:“有件事我正想告诉你和母亲。”
    魏禹瞅着他俩,商人的敏锐让他捕捉到了什么,三人一同回到屋中。
    客厅里,一位端庄优雅的夫人捧着本诗在看,见丈夫和儿子一同回来,微笑道:“好久不见。”
    魏晋上前和母亲轻轻拥抱了一下,这时候纪听春也注意到了周游。
    “阿姨您好。”周游礼貌微笑道。
    “你好……”纪听春看看他,又看看儿子。
    魏禹坐了下来,沉声道:“说吧。”
    魏晋:“我们在谈恋爱,他是我男朋友。”
    回答过于简单直白,魏禹和纪听春均露出惊愕的表情。
    周游也跟着心中一惊,再观察两位长辈的神态,他心说不妙,赶紧想打圆场:“他开玩——”
    魏禹震惊道:“你潜规则公司艺人?!”
    纪听春也惊讶捂嘴。
    周游:“?”
    魏晋振振有词:“不是潜规则,我们是互相喜欢,真心相爱。”
    他看向周游:“不信你问。”
    周游只见魏禹和纪听春的目光落过来。
    魏禹皱眉,对周游道:“别怕,你实话实说就行了。”
    周游:“?”
    怎么感觉魏晋父母对他公然出柜并不是很在意?他们似乎更在乎魏晋有没有潜规则艺人?
    顶着三道注视,周游不好意思地承认了。
    魏禹摇头叹气:“你不要勉强。”
    周游:“……叔叔我真没有勉强。”
    “真的?”
    “真的。”
    魏禹和纪听春坐着不说话了。
    周游不知所措,最后还是魏晋打破僵局。
    魏晋:“你们不说话的话就是同意了。”
    周游:“?”
    纪听春是搞艺术的,魏禹常年混迹商场,他们什么大场面没见过?震惊之后,很快就接受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