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页

作品:《大明顽帝

    他手下的将士,都是辛辛苦苦磨练出来的,装备都是花了他无数银子砸出来的,每损失一个都等于割他的肉,所以他一直都是按照用充足/过量火力覆盖来筹谋战局。
    毕竟,火炮弹药箭矢用完了还可以造,人若是死了那就真的是没了。
    结果就是,这两万京营士兵中,其中一半都是负责押运物资的,而剩下的一半看到这种情况,不了解的,难免就会觉得太子殿下出门宁可带物资也不带精兵,就如同当年英宗出征带了上千厨子一般,是打仗还是郊游?
    这种阵仗怎能不让人担心。
    要知道那一次英宗御驾亲征,自己成了俘虏不说,还葬送了几十万大明官兵,几乎一代将士都死于其役,导致后来明军只能处于守势,再难出关征讨。
    这一次看太子出征的架势,别人牵狗他牵豹子,别人架鸟他架鹰整个一升级版纨绔,怎能不让随行的将士心里七上八下地打鼓。
    不过,看到太子身边的几位公侯家出来的世子,都一脸意气纷发跟去郊游似的,他们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皇帝和阁老们都拦不住,作为普通将官和士兵,就只有服从命令的份。
    反正都是要当兵作战,跟谁不是跟?跟着太子殿下吃的好穿的好,从不拖欠饷银,也不会有人抢军功,那玩意殿下压根不需要。听说连军属的生养死葬都全包不说,子女还能免费上学读书,若是将来能考出个秀才举人的,便可脱离军户,转入民户。
    这可是原来求都求不来的恩典。
    其实从弘治朝开始那几年,边军和鞑靼人作战时的屡战屡败,已经可以看出,不光是军备糜烂,军官贪吃空饷导致军力不足,更严重的问题是军户的世袭制使战斗力日渐下降,士兵缺乏作战动机和目标,没有上升途径和希望,使得边军长期处于一种麻痹无力的状态。
    杨一清出任三边总制后,在推行屯田制的同时,也在流民和流囚中招募士兵,尝试施行募兵制,同时也对原来边军中的军户推行了由兵转民的退役制。
    退役的老兵,不但可以分到田地,还可以领取退休金。若是有心还可以兼职给新兵做教头,能再领一份补贴,加上各种福利,小日子别提多滋润。
    三边九镇的军户有了这个待遇,其他州府也开始慢慢参照改制,在这十年间,几乎有三分之二的军户退役,而募兵施行月俸+绩效制,也让边军的战斗力大幅度提高,实际的军费开支反而减少了两成,这让一直苦哈哈成天向户部求爷爷告奶奶地要钱要粮的兵部总算松了口气。
    且不管将士们对即将到来的战斗是满怀希望还是充满担忧,宣府的百姓都在兴奋地奔走相告,城外那绵延数里看不到尽头的明军大营,正是当朝太子殿下带来的亲兵,他们将坐镇宣府,直面第一线的鞑靼敌军来袭。
    人多嘴杂,更何况在宣府这等三边重镇,自然也少不了鞑靼人的细作。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达延汗那里。
    大明的太子殿下率兵亲征?嘁!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居然也敢说亲征的大话!
    达延汗轻蔑地笑道:这些明人,莫不是忘了土木堡之战?这个小太子,若是被我捉来,定然要他们割下半壁江山来赎!
    他身边的三子巴尔斯点头说道:听说大明皇帝现在就这一个儿子,若能将他生擒活捉,那大明皇帝一死,就后继无人了!
    达延汗骄傲地说道:我有十一个儿子,三十七个孙子,六万蒙古勇士,只要活捉了明人的太子,让他们打开城门,就能杀回大都,重现我们黄金家族的荣耀!
    大汉万岁!黄金家族万岁!
    他身后的勇士们跟着高高举起手中刀,声嘶力竭地大喊着,群情激奋之下,似乎已经看到了他们生擒大明太子,马踏中原的场景。
    毕竟,这两年来,他们南下的次数越来越多,可收获却越来越少,有时候出击一次抢到的东西,还比不上一个小部落去互市换来的物资。
    虽然那些部落也有付出牛羊马和皮货,可他们每次出战,稍有不慎,折损的就是自己和战马的性命。
    能安安稳稳兵不血刃地换来东西,谁愿意拿命去拼。
    好在大明总是会在关键时刻出昏招,这不居然把个十八岁的娃娃太子派来领兵,简直就是送上门的鲜肉,不吃白不吃。
    明军若是一直躲在城池中,用火炮远程攻击,他们还真是没办法,箭矢的射程远不如火炮,他们还没靠近就会被带着千里镜的探子发现,然后那些明军跟不要钱似的火炮洗地,总能让他们的先锋骑兵损失惨重。
    可若是到了草原上,那些笨重的火炮和迟缓的明军步兵,就绝对不是他们骑兵的对手。
    只要那位小太子敢出来,他们就一定能让他有来无回。
    鞑靼人的士气大振,达延汗趁机将这个消息传送到各部落,虽然他如今统一了东蒙的主力部落,可是还有十几个部落零星分散在漠北漠西,如今既然决定要干一票大的,自然要召集更多的人马,一举获胜之余,也可以趁机收服其他部落的人心。
    蒙古各部族的人听说大明的太子亲征,的确都动了心。
    这几年来,北方的气候一年比一年冷,草场变小,放牧的周期变短,日子就愈发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