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页

作品:《这对相声搭档今天官宣了吗

    陈喜这摊位前瞬间没有了游客。
    他也不在意,想到什么,从场面桌底下掏出一张面具。
    这面具整体为肉色,看起来很普通。
    要说这吉庆古镇说白了就是个密室逃脱,各种道具非常多。
    往脑袋上一戴,也算是伪装了一下。
    他打算去看看热闹,因为那个节目有寒天野。
    离开广场,往居民区而去,上了宽敞的大街。
    此时街道两旁站满了游客,还有许多安保人员维持着治安。
    街道的不远处,正缓缓走来一队人。
    那一队人穿着素净的衣服、戴着素净的帽子,孝子贤孙标准装扮,他们打着灵幡儿、撒着纸钱,抱着纸人、纸马,抬着一口无比华丽的棺材,俨然一副出殡的样子,向着广场方向走来。
    哭声阵阵,唢呐悲凉,阴间感十足。
    陈喜站在层层人群后面,眺望着那一队人马。
    话说这些出殡的演员,都是他们吉庆堂的弟子,还都是熟人,找了一圈,陈喜终于看到了他要找的那人。
    那人身高很高,在一众人员当中,这将近一米九的个头还是非常显眼的。
    而且那人长得极其好看,一身孝服也被他穿的素致风雅。
    这人就是寒天野,他手中还抱着个纸娃娃。
    陈喜刚开始看到寒天野还挺乐呵的,不过当看到这人手中的纸人时,顿时一愣。
    那好像并不是指娃娃,而是……
    猪?
    陈喜:“……”
    出殡规矩里只有烧纸人、纸马的,哪有烧纸猪的?
    而且这个猪也太可爱了吧!
    完全就是卡通版,这寒天野绝对是故意的!
    本来这一群出殡的队伍是出来吓人的,但是哪里想到,就因为有寒天野的存在,路两旁游客中的粉丝们,居然尖叫了起来,并且还拿手机拍照。
    这哪里是什么出殡现场,完全是粉丝见面会。
    但是这一行人极其敬业,寒天野以及其他弟子们虽说听着那尖叫声都快要把唢呐的声音掩盖,但是依然面无表情,将出殡的剧情表演下来。
    就在这一行队伍经过陈喜的时候,寒天野仿佛认出了他,像他这边转头,望了过来。
    一时间,所有游客也都跟着看了过来。
    而陈喜前面的几个姑娘,并不知道自己身后站着陈喜,也回头望了一下,顿时尖叫了出来。
    “啊!”
    这种尖叫跟之前那粉丝见到偶像尖叫可不一样,明显是被吓的。
    “哈哈哈!”
    看到妹子被吓,一些游客还觉得挺有意思的,居然笑了出来。
    本来是一场特别诡异恐怖的出殡游行,没想到最后居然还会这么欢乐。
    陈喜看到游客们笑了,心中突然好像明白了什么。
    ‘白事’不尽然是无尽的悲伤,从悲伤反馈自身,寻找到积极向上的根本,让自己快乐,明白人生到底是什么,也许这正是他们吉庆堂举行‘拜请祈福’的意义所在。
    被吓的粉丝反应过来,再看这名戴面具的男子,立马有些生气喊了起来:“喜哥,你有病啊,你站我后面干什么!”
    听到这话,陈喜掉头就跑。
    得,居然被认出来了!
    看到陈喜落荒而逃,出殡队伍中的寒天野直接笑场了。
    而随着他笑,游客们也都笑了。
    一时间,现场一片欢乐。
    第103章
    =================
    随着吉庆古镇的进一步开放,晚间古镇广场上开始有灯光秀了。
    流光溢彩的3D灯光照在建筑物上,平添了一抹玄幻色彩。
    除了灯光秀,古镇上的演出,也越发密集了起来。
    ‘拜请祈福’第三天的时候,节目中居然出现了冥婚。
    这个节目是来自东北民间二人转剧场——中街剧场。
    大红色的喜轿、身穿纸质服装的送亲队伍,既喜庆又诡异。
    看着这只游行队伍,喜欢凑热闹的陈喜发觉,冯经理他们这节目又上了一个台阶,弄得更加恐怖了。
    之后更有意思是,这只送亲的冥婚队伍,居然和之前寒天野他们的送葬队伍撞到了一起,来了一出‘红白对冲’。
    只见盖着红盖头的鬼新娘,和棺材中的亡者,居然对打了起来,惹得游客们惊叫连连。
    “我的天哪,我这是来影视城,还是来密室逃脱了,居然还有这种剧情!”
    “太精彩了,这票价也太值了,吉庆堂是要上天啊!”
    这次吉庆堂也是铁了心的要将‘拜请祈福’办到极致,随着冥婚的登场,各地民间团体也纷纷加入了进来,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民俗节目:
    恐怖有趣的目连戏《跳无常》、血腥渗人的血社火、威武豪迈的英歌舞、庄严神秘的游神……
    来过的游客们都说自己简直过了一个民俗的瘾。
    还有一些人认为这就是一个传统民间艺术的盛宴,传统民俗文化都在这里汇聚,这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精神的呈现。
    一时之间,吉庆古镇火了,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密室逃脱、供人娱乐的体验馆,反而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一些喜爱、研究民俗文化的学者,居然也预约前来这边观看演出,边看还边研究着。
    媒体们也开始争相报道,并且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文化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