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等了将近两个时辰,林潇才派宫婢传话来说,她都知道了,让林焱自己看着办吧,她还要练功,没空理这些繁杂小事。
    林焱心中一沉。林潇的所作所为总是能够出乎他的意料,他原本以为林潇会借此发威,可是却没想到她居然理都不理,让他自己看着办?
    这是在考验他?如果他的处置不能让她满意,她是不是就要怀疑他也和这场刺杀有关?
    越想越觉得这就是真相,林焱不得已,当即下旨,废太子,把三位皇子一起贬为庶民,同时还命大理寺查办,依律法从严处置。
    这趟流程走到最后,三个皇子全都难逃一死,甚至他们的母族也全都会受到牵连。
    但是林焱现在却只能这么办,谁让这三个蠢货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呢?
    第二天一早,向家的十几个儿孙在向杰的带领下全都出现在了宫门外。
    他们现在没有官职,所以穿的都是常服,不过向家人出现在宫门外,本身就足够令人嗔目的了。因为这代表着向家人想要入朝为官,在这个节骨眼上,向来以忠义标榜自己的向家企图重入朝堂,这本身就证明他们向寿安公主投诚的决心了。
    而且在加上昨日寿安公主遇刺的事件,以及林焱把三位皇子贬为平民关押至大理寺的事件,所有人都看出来了,这一局,赢的人依旧是寿安公主。
    林潇照常与林焱一起上朝,而且还真的让向家人入了朝,补了三省六部的几个缺,甚至还当场外派了几个去姜国其他的郡县为官。
    向家人最怕的就是林潇记恨他们,不肯用他们,但是却没想到林潇居然不计前嫌,甚至连过多的刁难都没有,就这样轻飘飘的放过了。
    他们觉得这是因为林潇心胸宽广,实际上他们却不知道,这不过是因为林潇不在乎。走过过场而已,她不过是要给姜国其他的士族学子们透露一个信息,那就是她是一位得人心的公主,那些不支持她的人尽可以辞官,反正他们辞了,马上就会有人补缺,姜国朝廷不会因他们的离去而有任何波动,他们远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重要。
    而反对她称帝的人,也远没有他们以为的那么多,没看向家人都站在她那边了吗?
    有向家支持在前,后续还会有陆陆续续的人站出来支持她,尤其是许多备受打压的先帝旧臣,他们许多已经四散逃离,甚至隐姓埋名,为的就是远离林焱的迫害,如今寿安公主回来了,向家也重新入仕了,这岂不是说明,他们的春天已然来了?
    所以,除了那些如王敬之流和林焱捆绑的死死的大臣士族,其余中立的也都开始纷纷犹豫,想辞官的也不敢辞了,请了假的也都纷纷销假重新上朝了,动荡的朝局一下子就变得安稳了。
    林焱看着林潇逐步把朝堂掌握在手中,还什么乱子都没出,心里的憋屈就别提了。
    但尽管心里憋屈,表面上他还要极尽配合,半点不快都不能显露出来。
    三天之后,姜皇林焱下旨,封寿安公主为皇太女。
    一时间,三国朝廷都知道姜国朝堂的风向,变了。
    虞国都城。
    在梁国和姜国的朝堂都在翻云覆雨之际,虞国的朝廷安静的非常诡异。
    姜皇废皇太子,改立寿安公主为皇太女的消息传来时,已经时隔两个月了。
    虞国的皇帝萧禅今年已经五十岁了,他膝下空虚,只有一子一女,长女拂慧公主今年二十五岁,一直待字闺中,未曾出家。
    太子萧和比拂慧公主小两岁,今年二十三了,也尚未婚娶。
    两人都是皇后所出,所以姐弟关系非常融洽。
    “姐姐,怎么办?我们还要按照原计划进行吗?”萧和周折眉头,看着姐姐将密折合上,愁眉紧锁。
    虞皇后宫空虚,除了皇后之外,其余妃嫔皆无所出,虞皇本身沉迷丹药,无心国事,所以从十年前起,这虞国的国事就全都是他们姐弟商定,就连玉玺也是掌握在拂慧公主手中的。
    虞国在三国之中,国力较弱,既没有梁国的兵强马壮,也没有姜国的富甲天下,所以天道宗一倒,他们姐弟就开始忧心梁国会来攻打虞国,毕竟两国之间有夙仇,没了天道宗压制,必然是会有一场大战的。
    拂慧公主自幼就聪慧过人,虞国掌握在她手里,比在虞皇手中要强得多。
    数月之前,拂慧公主通过在梁国的密探处得知,梁国迟迟没有攻打虞国是因为国库空虚,粮草不济,所以国内对于战否的意见并不统一。这对虞国来说是个好消息,拖得时间越久,虞国这边就能准备的更充分,将来开战的把握也就更大。可紧接着,密探又传来新的消息,姜国有意要资助梁国攻打虞国。如果是梁国的兵力再加上姜国的财力,那么虞国必然会亡国。
    这无疑是个噩耗。
    消息传来之后,姐弟两个就愁得夜不能寐。
    最后姐弟二人定下计策,决定暗中拉拢姜国,两国联手,一起灭了梁国。
    为了能够打动姜皇,原本拂慧公主已经决定前往姜国和亲,去给林焱做妃嫔了。拂慧公主有信心,凭借她的容貌与智慧,不说让姜皇拜倒在她的裙下,至少宠冠后宫,让姜国和虞国达成同盟倒是没问题的。
    但是眼下看了姜国那边传来的消息,这林焱就跟疯了一样,莫名其妙的废了太子,如今又立了侄女寿安公主为皇太女,这种种迷雾般的决策之后,一定是有什么重大的蹊跷,否则林焱不可能做得出这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