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页
作品:《一念桃花》 七月,皇帝病重。长安乱事未平,二皇子裴安以三万兵马护送皇帝驾临东都,在洛阳宫中养病。
待叛乱平复,文武百官及九皇子裴渊奉诏至东都觐见。
皇帝临朝,下诏安民,惩治封良为首的一众判臣,并收敛太子尸身,归葬皇陵。右仆射杨晟率百官劝帝节哀,为社稷故,请另立储君。皇帝随即大赦天下,下诏传位于九皇子裴渊,自称太上皇,择日行大典。
大局已定,朝会过后,一场大雨刚刚结束,灰蒙蒙的天终于透出些敞亮来。
百官陆续退下,裴渊随黄门步入后殿。
内侍宫人纷纷行礼,朱深迎出来,向裴渊一拜:“殿下。”
他的脸上,皱纹深深,素日里总是蹙起的眉头,今日也终于松开许多。
“阿公不必多礼。”裴渊上前,搀他起身,“阿公腿伤如何了?”
“好了许多,素日里行走,亦不觉疼痛了。”朱深拍了拍裴渊的手,道,“殿下去吧,圣上今日难得精神好,能与殿下多说些话。”
裴渊微微颔首,迈步入内。
虽然已经入夏,但皇帝躺在榻上,身上仍盖着一层薄褥。
裴渊行至床前,唤了一声“父皇”。
皇帝睁开眼来。
他小睡了一会,眼睛有些模糊,只能依稀辨别裴渊的身影。
那身影修长笔挺,比他年前时有过之而无不及。
“你来了。”他缓缓道,指了指床前的小榻,让裴渊坐下。
朱深奉上茶,香气四溢。
皇帝听着耳畔茶盏开合的叮当声,竟觉得心中难得的安宁。
他和裴渊,过去的每回相见都是针锋相对,如今卸下重担,才能平静相处。
“方才殿上宣旨,我听朱深说,你颇是诧异。”皇帝说,“传位之事,朕不曾与你事先商议,望你见谅。”
第546章 秋归(一百一十四)
裴渊无言以对。
这场叛乱,打破的不仅是以封家为首的朝廷格局,还有皇帝处事的态度。从前那个从内到外都强硬至极,不肯退让半步的人,如今竟是看上去判若两人。这“见谅”二字,裴渊已经听过好几回。
当然,他肯放下身段也不会改变什么。
比如这传位之事,皇帝嘴上说着见谅,实际上那圣旨已经当着百官的面宣读,而裴渊就算不乐意,也只能当场接受百官朝拜。
皇帝看着他:“你可知,朕为何如此?”
“知道。”裴渊沉默片刻,道,“父皇怕我不愿。”
皇帝没有否认,淡淡一笑。
“朕太了解你。”他说,“你不愿做的事,无人可勉强,故而也只能让朕来当这一回恶人。”
裴渊不置可否:“父皇为何将皇位传与我?”
“朕在信里说的很明白,朕的皇位需传与能人,你无疑是诸皇子中最有能耐的,朕为何不传于你?”
裴渊反问:“在父皇心目中,太子是能人么?”
皇帝抬起眼。
“朕记得,从前在京城里,你也曾如此质问过朕。”皇帝缓缓道,“朕那时是如何回答得?”
“父皇并不曾回答。”裴渊道,“只指责我不孝。”
皇帝淡淡笑了笑。
“如今呢?”他问,“你可想明白了?”
“不曾。”裴渊道。
皇帝躺在枕上,看着上方描绘精致的藻井,道:“在你看来,所谓能耐,是何物?”
裴渊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有任何一件,都算得能耐。”
“在你看来,太子便没有么?”皇帝道,“朕知道在许多人眼里,他无德无才,不似人君。可你也该知道,一个好皇帝,并非是好在自身如何,而是能为他做事的人如何。在这一层,无论你、二郎还是其他诸多皇子,无人可及太子。”
裴渊看着他,明白了他的意思。
“父皇是说,太子的能耐,乃在于封家。”
“封家并非只是封家。”皇帝道,“自朕还是一介诸侯之时,封家就辅佐朕,起兵之后,随朕经略天下。朝廷有多大,封家的根系便有多深。你以为朕是贪恋那掌控天下之感,故而不肯放开文谦和皇城司么?非也。朕并非不肯放,而是不能放。因为一旦放开,朕就不再有自己能直接掌控之物。别的不说,就说这一回。如果没有皇城司,朕落在封良手中,一点办法也没有。”
裴渊皱着眉:“父皇既知封家危害,为何不早日铲除?”
“铲除?”皇帝冷笑一声,“打断骨头连着筋,如何铲除?若非封良被朕接连打击,失去了两个儿子,你以为他会似今日这般好对付么?”
说罢,他长叹一口气,道:“你很快就会坐到这皇位之上,明白朕为何不愿意伤筋动骨。这天下,经历了改朝换代的丧乱,好不容易安定下来,最忌讳的便是动荡。无论何时,于天下百姓而言,安稳永远要比烽烟四起好上百倍。”
裴渊沉默片刻,道:“可到底这一场大乱也仍不可避免。”
“是啊。”皇帝的神色自嘲,“朕以为,封良足够懂事,知道适可而止。朕会给他应得的,封家也会长久享受荣华富贵,可他终究敌不过贪字。”
“如果封良不曾贪呢?”裴渊问,“父皇仍会传位太子么?”
皇帝看着他,神色平静:“朕方才说过,安稳比动乱好上百倍。世间之事,从来无如果二字。此事既然是朕错算,且天下在你手上重获安定,那么选择了你做皇帝的乃是天下,并不是朕,你明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