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页

作品:《疯猫症

    某个明媚的午后, 顾薏画秃一支铅笔, 找来卷笔刀慢慢打磨。
    手里动作着, 她的眼神依然停留在画板上,不遗余力地找出所有构图缺陷。
    好像很完美了。
    她放下卷笔刀,伸了个懒腰。环视四周, 周围大部分同学仍在埋头苦干。
    顾薏心想,她现在也算半个艺术系学生了吧?
    真没想到有一天她能和以前最烦的艺术打上交道,甚至成为好朋友。
    等待老师过来指导的时间里,顾薏摸出一本《建筑设计原理》翻看。
    高中时期, 即使是她最喜欢的数学,顾薏也很少在老师没有要求的情况下主动研究,可是上了大学以后, 没有老师跟在屁股后面鞭策,她的学习主动性却空前高涨。
    非常幸运地,这个专业是她天分和兴趣的完美结合。
    而这个专业是池屿给她选的,高考填志愿时, 她还一知半解,却毅然决然地选择相信他。
    顾薏每获得一份成就感,心里就越崇拜池屿一分。
    她男朋友怎么能这么神!
    下课前,顾薏给今天的素描作品拍了一张照片发给池屿。
    晚上是无聊的通识理论课,顾薏特地选择坐在倒数几排方便睡觉。
    她把手机斜支在桌面上,脸颊枕着手,睡睡醒醒。
    讲台上的教授摆弄一下扩音器,发出滋滋哇哇的尖锐声响。顾薏虎躯一震,抬头猛点手机屏幕。
    末了,她又悻悻趴下。
    “男朋友还没回呢?”身旁的舍友问她。
    “唉。”顾薏脑袋晃晃,“他真的好忙呀。我的事情也多,但总能做完,他的事情却没完没了。”
    舍友:“毕竟是G大,还是G大最变态的法学院,你就体谅体谅。”
    顾薏阖上眼睛开始胡思乱想:
    我现在有志向了,以后要做我哥那样厉害的建筑师,我家里又有钱,不愁吃不愁喝的,男朋友牛叉不牛叉都没关系,我可以养他啊。
    呜呜呜,真的好想包养吃鱼,让他每天都陪着我。
    晚上睡前,池屿才给她回消息:
    【刚回宿舍,半天都在讨论辩题】
    【你画得很好看】
    顾薏一直蹲守着,秒回:【敷衍!】
    她真想回到大一刚开学那段时间。
    大一前半学期,池屿的课业还算宽松,他一有空就来K大找她,周末两个人也常常外出吃饭,有时间还能看个电影逛个街,感情极速升温。
    可到了后半学期,池屿的导师开始作妖,他们见面的频率直线下降。
    在G大这样的顶级高校,池屿的能力依然鹤立鸡群,他专业的导师特别器重他,给他找了一堆事做。这其中,顾薏最恨的就是辩论队。
    导师认为池屿聪明虽聪明,但性格太冷,又不爱说话,这样的学生学法律专业肯定要吃亏,于是硬给他塞进院辩论队里,希望能把他磨得舌灿莲花。
    法学院辩论队是G大综合成绩排名第一的辩论队,水准极高,专业性极强,池屿既然进了这个组织,以他的性格,绝不可能浑水摸鱼虚度光阴。
    他一边忙课业,一边还要兼顾课外活动,剩下能挤出来陪女朋友的时间少之又少。
    顾薏不像他那么冷静。作为一个小火炉,她需要有人天天给她添柴火,不然她就蔫啊萎啊的,一天到晚担惊受怕不得安宁。
    最近她就不太忍得住,刚好池屿周末有场辩论赛,顾薏认真打扮一番跑去了G大。
    辩论队的主力队员是大二和大三学生,池屿在队里练了半年,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公开场合的辩论赛。
    辩论赛举办地点在G大的图书馆报告厅,顾薏提前五分钟进场,差点没找到位子坐。
    她的座位靠近门边,离辩论台十万八千里。辩论赛开始前,她兴奋地朝池屿挥了挥手。
    结果当然是没什么卵用,人家根本不看观众席。
    法学院辨队入座后,场下的气氛立即喧闹起来。
    顾薏方圆两米内的女学霸们个个都在讨论她男朋友,顾薏很是镇定骄矜,其实心里又醋又乐,恨不得在举个led闪光牌宣示主权。
    池屿的辩位是三辩,一个可以少说几句话,但句句必须直击要害的辩位。
    进入质辩环节,双方三辩起立发言。
    池屿今日一身纯黑西装,十足的禁欲气质。他扯扯西装下摆,沉稳淡定地站起来。不熟悉他的人会觉得他的表情严肃认真,实际上这不过是他的日常表情,也就是表无表情。
    场下女观众的花痴声太大,顾薏只看见池屿张嘴说话,却听不清他说话的内容。
    她正急得跳脚,耳朵里忽然飞进一线女声。
    “这个三辩长这么帅,如果我是他的对方辩手,可能盯着他脸就走神,半个字都说不出来了,哈哈。”
    顾薏心里暗“哼”一声,注意力转移到她们的对话中。
    “我听说光我们法学院就有百十来个他的粉丝呢。”
    “这么可怕?那我可不敢追。”
    “你试试呗,他没有女朋友的,你这么漂亮……”
    “他有女朋友。”顾薏注意到这个女生说的是肯定句,前面也没有加“我听说”,忍不住急切反驳,“他不是单身,为什么说他是单身?”
    那个女生露出奇怪的表情:
    “他就是单身啊,他自己说的,辩论队所有人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