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页

作品:《清穿之四爷的咸鱼格格

    “嗯。”琉璃将烤好的里脊肉给崔蘅夹了过去,“但苏公公说了四爷今晚会过来。”
    崔蘅一口吞下去烤肉,“多烤些鱿鱼和生蚝,我挺喜欢这个的。”
    感谢德嘉,水泥石灰的出现让古代的运输没有那么噩梦,崔蘅他们这些生活在内陆的,冬天的时候也可以享受到海鲜大餐了。
    “四爷晚上过来的话,就吃火锅吧,做豆花和猪肚的鸳鸯锅,我俩都不爱吃辣。”
    “把弘昭也带过来,这个小混蛋,都快住在皇太后那里了,一点也不客气。”
    皇太后喜欢弘昭,弘昭能多陪陪也是好的,但弘昭这小混蛋仗着皇太后的宠爱,成了孩子王,那叫一个猛兽出闸,上天入地,崔蘅得让四爷给他紧紧皮了。
    这边崔蘅惦记着吃,那边的乌拉那拉氏就没崔蘅这么惬意了,她烦躁的让丫鬟们打开窗户,让冰冷的寒意进了屋,她才感到了舒服。
    赵粉端着冷面和温酒进来,被屋内的温度刺激的打了一个寒颤儿,但仍面带笑意,“福晋,用膳吧。”
    乌拉那拉氏看见冷面眼睛一亮,她最近总是无端燥热,口角不时生几个疮,找了府医也只说是心火炽盛,开了清热下火的药喝了却也没见有什么用处,赵粉端来的冷面真是合了她心意。
    “你是个好的,虽然只伺候了我不到半年,但比姚黄和魏紫那两个死丫头伶俐多了,合我心意的紧。”
    乌拉那拉氏笑着夸了赵粉几句。
    赵粉脸上浮现一抹红晕,“福晋真是折煞奴婢了,奴婢如何能比得姚黄姐姐和魏紫姐姐得用呢?两位姐姐都是福晋您的陪嫁,没有比她们二人对福晋更了解的人了,奴婢只盼着能跟在两位姐姐后面学到一些皮毛,可以更好的伺候福晋,这就是奴婢最大的福气了。”
    她将冷面和温酒摆到了桌子上,伺候着乌拉那拉氏入座,“奴婢资历浅薄,蒙福晋垂怜,得以近身伺候,姚黄姐姐和魏紫姐姐不高兴是应该的,福晋还是跟两位姐姐说开了为好,没有比两位姐姐对您更忠心的人了,可不要因为奴婢这个命贱的生分了,那奴婢怎么对得起福晋的救命之恩呢”
    赵粉本是圆明园的粗使宫女,但在为主子们摘夏日新鲜的荷花时不慎翻船落水,幸好乌拉那拉氏路过,让太监下水将人救了上来,避免了她的溺亡,这算得上一份善缘。
    后来赵粉就天天在乌拉那拉氏的摇光星苑悄悄放一束最漂亮最新鲜的花束,送了整整一个月后,赵粉隔着院门磕了头。本来打算是再也不来的,她能报答乌拉那拉氏的救命之恩也只有她引以为傲的插花手艺了,所以她送了整整一个月的花束,希冀乌拉那拉氏未来如鲜花般灿烂。
    她心赤诚,乌拉那拉氏自然感动,在最后一天,摇光星苑的门为她打开了。从此她就成了乌拉那拉氏的丫鬟,而后凭着她的灵巧和贴心成了乌拉那拉氏的贴身大丫鬟之一,她升迁的速度太快了,惹来了不少诋毁和恶意,为首的就是姚黄和魏紫。
    乌拉那拉氏冷哼一声,言语刻薄,“那两死丫头心里哪还有我这个主子别以为我不知道她们天天在想什么,她俩想出府不是一天两天了,我在她们心里不过是个阻挡她们成亲嫁人的恶人罢了,怕是巴不得我撵了她们出府去呢!”
    她恨恨的锤了一下桌子,碗碟都微微的跳了一下,赵粉的眼皮也跟着跳了一下。
    “不会的,没有比姚黄姐姐和魏紫姐姐更盼着您好的人了,等回了府,奴婢亲自去向两位姐姐道歉,福晋您也别护着奴婢,还是把奴婢再改回二等的丫鬟吧,这样谁都会高兴的。”她柔声细气的劝着乌拉那拉氏,“两位姐姐跟了您这么多年,情分不比寻常,奴婢不敢与姐姐相提,所以还望福晋不要太抬爱奴婢,万万不可与两位姐姐生分了。”
    这次汤泉行宫姚黄和魏紫没跟着来就是因为赵粉,她们二人不喜欢赵粉,认为她机心深重。但乌拉那拉氏却认为是姚黄和魏紫怕有人顶了她们的位置,才如此针对得她喜欢的赵粉,所以争执后不欢而散,最后乌拉那拉氏没带她们二人,反而带了赵粉。
    面对如此善解人意的赵粉,乌拉那拉氏心里的天平更偏向了赵粉。姚黄和魏紫天天在她耳边提赵粉居心叵测,说尽了人家的坏话,但实际上呢人家不仅没在她面前委屈叫屈,也没有以牙还牙的说姚黄和魏紫的不是,反而一个劲儿的劝她和姚黄魏紫和好,方方面面想的都是她这个主子的为难,丝毫没有考虑自己受到的不公。
    乌拉那拉氏拍了拍赵粉的手以作安慰,“你这么善解人意,我做主子的必不会委屈了你,你且安心。”
    赵粉眼睛红了,声音哽咽,“奴婢相信福晋,奴婢想一辈子伺候福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永远不离开福晋,福晋是这个世上对奴婢最好的人!”
    她鼻头红红,眼神真挚,惹得乌拉那拉氏也心生感慨,“真是个好孩子。”
    姚黄和魏紫都年岁大了,心思也大了,如今看来是留不住了,哪里比得上年轻又懂事的赵粉呢?她是这丫头的救命恩人,这丫头又是个重情义的,那就如了她们的心思放她们出府,但以后要是有了麻烦,就不要来求她这个前主子了,仁至义尽。
    乌拉那拉氏用了午膳后,赵粉伺候着她睡下才出了宫室。
    她脚步轻快,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殿门,腰间系着的香囊随着她的走动而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