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页

作品:《掌印太监的小尼姑

    而陈亦行回宫的第一件事,便是广发请帖,准备宴请一众文武。收到请帖的文武大臣,可谓是滋味各异...
    那些从始至终站在陈亦行阵营的大臣,犹如春风拂面般得意洋洋;而那些摇摆不定的,仿佛手里拿到颗烫手山芋,心中甚是没底;最害怕的,当属向皇上递了那弹劾奏折的周启以及那几位在奏折上写了名字的...
    他们当时是听从了皇后的吩咐,抱着将陈亦行一击击倒的心,可如今这局面,该如何收场才好?
    可不论他们心中作何感想,只要接了司礼监掌印的帖子,何人有胆子不去赴宴?
    含光殿内,众大臣正襟危坐...
    “掌印到——”
    陈亦行身着湛蓝色蟒袍,神色清明,从后殿缓缓走出,到正厅中央落座。
    面上如往常般挂着一副淡然自若的表情,叫人瞧不出喜怒。
    “参见掌印!”
    众臣纷纷起身行礼,只见陈亦行微微摆手,示意大家坐下...
    “咱家离宫这些天,本想安生两天,可是不成呐...”
    满朝皆知,陈亦行很少自称“咱家”,若是他的言语中带了这两字,那要说的事情必是不小...
    坐在两侧的人均是汗涔涔地,把头垂得低低的,不敢抬头望。
    可下一刻,“啪”的一声,陈亦行抬手将面前的密函往前一扬——
    这密函没封口,随着他大力一挥,里头的信纸飘散开来,纷纷落到几位在场大臣面前的桌上。
    他们将信纸拿起,看到信纸上面的内容,霎时间皆是一脸惊恐...
    这是太子与敌国密使间的往来密函,其中不乏有太子暗自透露大褚边防部署的内容,着实令人心惊!
    可这密函,究竟是真是假!?
    在座的大臣都是人精,又岂能不知,这密函的真假根本就无关紧要。
    重要的是,这次掌印大人是要动真格了,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注】,寻常事压根撼动不了东宫太子的地位,可这勾结敌国的罪名,一旦坐实...
    “还有去年西北部旱灾,陛下将赈灾事宜全权交由太子,可朝廷拨的赈灾款却大半进了东宫。”陈亦行笑得愈发渗人,“此事的物证如今也在咱家手上,至于人证,皆已收押血狱。”
    这?这是要把太子往死了整呐?
    众大臣腹诽:掌印大人,您这一出可以直接去陛下那唱呀,把我们叫过来是想怎样?
    陈亦行瞧着这些人的表情,心中明了八分,便不再卖关子:“可咱家与锦衣卫素来不睦,若是由咱家去禀告陛下,怕是有失公允。所以今日请了诸位来,一同想个法子,诸位觉得此事由谁去上奏最为妥当?”
    !
    果然,是拉他们来当垫背的!
    一时之间,寂静一片,这浑水谁敢去淌?
    “回掌印,下官愿意!”
    此话一出,众人的目光皆被吸引,只见兵部尚书梁轩起身上前,主动请缨。
    嚯,大褚谁人不知,兵部与东厂交好,说这梁轩巴不得能和掌印同吃同睡呢!
    如今便上赶着来表忠心了,未免太过刻意!
    “梁大人不愧是大褚之栋梁。”一旁的顾之渊开口道:“不过兵部的位置特殊,不便掺和进此事中。”
    闻言,梁轩看向陈亦行,明白顾之渊的话应当也是他的意思,便识趣地退下了。
    “周大人最近可安好?”陈亦行话锋一转,朝周启问道。
    周启还因先前弹劾一事心下发怵,如今被陈亦行这么一点,更是神色慌乱,“好...很好,多谢掌印记挂。”
    “听说周大人有位堂弟叫周希,在闽西镇任知府,咱家听人说起,前阵子这为周大人因为娶妾的事儿,闹出不小的动静,如今没事了吧?”
    这话里的警告意味太明显,周启吓得后背淌汗,怕是里衫都要给沁湿了。
    只怪他这不争气的堂弟,□□熏心,府中已有十几房姨太太了,见了美人,还是要不择手段弄回府...
    作为周家人,周启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给他收拾烂摊子,可如今,却要因此事被陈亦行拿捏在手里了。
    “谢掌印关心。”周启顿了一下,似是下定决心:“掌印若不嫌弃,这上奏的事就让微臣代劳吧。”
    得到满意的结果,陈亦行脸上露出温和的笑,他这张脸太具迷惑性,尤其是一展笑颜时,总给人一种见了和煦暖阳的错觉。
    “如此甚好,先前周大人弹劾咱家,咱家明白是就事论事。此次仍由你上奏陛下,更显公道。”
    *
    次日,晴空万里,冬日的暖阳照的人心中也带了暖意。
    李容走在上朝的路上,碰到几位朝臣,总觉得大家今日看他的眼神有些怪异,可也未多想,快步向前...
    直到周启向皇上呈上密函等物证,李砚雷霆之怒乍起,李容才意识到早前朝臣眼神里的含义——
    同情,对他这个即将掉入陷阱的人抛来的同情目光。
    “好,好啊!好一个东宫太子!”李砚的怒吼声响彻朝堂,“勾结外敌,贪污灾款,下一步你是不是打算起兵造反啊?不如朕将这皇位让与你如何?”
    跪在地上的李容心口发凉,贪污灾款是真,勾结外敌是假。陈亦行好手段,这些证据里头真假参半,让他无从辩驳!
    李砚此生最怕也是最恨的事,便是有人觊觎他的皇位,太子这事如同踩到了他的脸上,很快,废太子的诏书大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