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页

作品:《穿书后我和摄政王HE了

    所以说,他们两个去的地方虽然不多,可却都是好地方。
    话又说回来,成亲倒是有一段时间了,但夏云桐到这里来也是屈指可数。
    她忙的时候居多,三个嫂子也不会主动联系她。
    此时看到了,夏云桐就略微加快了步伐,笑盈盈的与她们三个打招呼:“见过大嫂,二嫂,三嫂。”
    这三个人先是愣了一下,然后都对夏云桐扬起了笑脸。
    说句实话,她们的心情很是复杂。
    要说这夏大丫……谁不认识啊,当初夏良还有连玉兰,厚着脸皮找到沈家,陈氏紧闭着大门不让他们进,夏良就在外面站着,说话声音不高不低,细想想还挺心酸的。
    这两人脸皮也够厚,那么多人围着也不在乎。
    反正夏良口口声声就是让四郎给他家大丫负责。
    怎么负责呢?
    就是将她娶进门来,聘礼不聘礼的不求,救命之恩嘛,就要以身相许。
    反正说起来也是一套一套的。
    其实,沈四郎已经十七岁了。
    可因为他长得好打猎的本事高,虽然人不大爱说话,但是十里八村相中他的人真是不少。
    从十三岁上开始,托人来上门说亲的就从来没断过。
    大郎媳妇心里清楚她的婆婆为什么一个都没看中。
    其实,怎么是没看中呢?那好姑娘真就不少,性子温柔的,长得好看的,家里人口简单的,嫁妆银子不少的,甚至镇子里的县城里的都有来的。
    之所以没有定亲,是因为陈氏不想让沈四郎为他自己的小家打算。
    就算是打算了,怎么也得将沈三郎供出去之后才可以。
    因为在她这好婆婆的心里,她那三儿子那是能考上状元郎的。
    那时候她就哄沈四郎说,等他三哥考上状元郎之后。他是状元郎的弟弟,公主都可以娶。
    所以,定亲什么的不着急。
    大郎媳妇到现在都还记得四郎听到这话之后的漠然。
    当时她没什么见识,都没去过县城,懂的也不多,可是却也知道,状元郎也许可以娶公主,但没听说过状元郎的弟弟也能娶公主。
    真是痴心妄想。
    都知道这话是哄人的,包括沈四郎自己。
    不过,四郎对自己的婚姻大事也不是很上心。
    主要是打猎的季节从来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后来夏良还有连玉兰在门口的时候被沈四郎给看到了。
    沈四郎同意了这门亲事,在沈家村一大半人的围观之下。
    陈氏不得不忍着满腹的怨恨点头同意了,要不然,不但她的儿子和她反目,村子里人也会笑话她。
    但大郎媳妇可知道,因为这事,陈氏心里一直都不高兴,在家里摔摔打打的,不管暴雨天气,还让四郎出门去打猎,说是给他三哥交束脩银子。
    第361章 无事不登三宝殿
    至于卖完猎物之后,剩下的银子怎么办,陈氏只字不提给她四儿子娶媳妇。
    她跟老二媳妇私底下还议论过。
    觉得夏良和连玉兰挺蠢的,那沈四郎再好又能怎么样,有这么一个哥哥在,他一辈子都别想好过。
    那夏大丫嫁进来之后,能过上什么好日子?
    大郎媳妇冯氏是长子长媳,在南梁国,长子长媳向来受重视,不论是穷人家还是权贵之家。
    可在沈招财家,似乎有些颠倒,她家那口子也不争气,一棒子打不出个屁来,一天说不上几句话,也不会哄老人高兴,哪有沈三郎嘴巴甜会哄人。
    那时候,这妯娌三个关系真不咋好。
    她看不上懦弱的老二媳妇江氏,心底里暗恨占便宜没够的三郎媳妇钱氏。
    但所有这些也不过一夕之间就变了个样。
    但是骨子里还是没变。
    唯一区别就是现在的沈四郎,有足够的能力给夏云桐更好的生活。
    当然了,人家夏云桐更厉害。
    所以看着笑盈盈的夏云桐,沈大嫂神情有些恍惚,其实,有的时候,缘分真是非常玄妙的。
    她是大嫂自然要有长嫂的样子,再说了,从到京城到现在,不知东南西北的是二郎和三郎,跟她家大郎可没关系。
    她家大郎也没有纳妾,与她还有两个儿女在府里安安静静的过日子,其实她和大郎倒更喜欢庄子里的生活。
    蓝天白云大地一望无际,不像这京城,挤挤挨挨一家一块都用高高的墙围了起来,想串门找人说话都没有。
    况且她也不敢乱串门乱说话。
    就算是到现在,她与这些夫人们交往也是胆怯的,所以很少出门。
    可是皇庄却不一样,自由随意多了,所以她跟大郎将后面花园改成了菜园子,他们各房都有自己的小厨房,这些新鲜蔬菜他们一家几口人足够吃,还可以孝顺给公公和婆婆。
    要不是不舍得那些好东西,她肯定会跟大郎回皇庄的。
    但是凭什么他们回去,那两个在这里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
    所以就一起都在这里呆着吧。
    好在现在越来越好了,那铺子也是赚钱的。
    既然给的东西都一样,她家大郎也没有惹是生非,所以沈大嫂自觉在夏云桐面前不会矮三分,她声音亲切,笑容也同样如此。
    “大丫,四郎现在在二弟的院子,让他们哥几个说话,咱们到我院子里去聊聊天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