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页

作品:《云越往事

    维国趁着老融王死,新融王刚登基之际,出兵收复章城,并攻打余城,维国和融国的战争再次爆发。
    炎炎夏日到来,融国新君命令桓伯宴和赵璋从云越南部撤军,融国与维国的战争如火如荼,只得暂时停止对云越贼目的讨伐。
    融国开始在没有发生叛乱的云越郡县招贤纳士,并将融国的贫困百姓迁往云越,耕种那些荒废的田地。
    云越自从灭国后,人口凋敝,大量农田废弃,百姓穷困,至今也有十余载了。
    融兵撤走后,越潜命林武和风显镇守彭县,再次修筑城墙,这回扩建彭县,增加不少防御工事。
    南夷水北岸的融兵偶尔还是会过来骚扰,不过都是小规模的冲突,影响不大。
    越潜坐镇泽郡,他派遣将领出征,将云越南地的郡县尽数收入囊中,他的部众所到之处,云越百姓箪食壶浆犒劳将士。
    秋日,南郡传来一个好消息,常父和樊鱼收复云越的祖地——南郡,制服当地的夷人部族,并俘获夷人的土王。
    常父写给越潜的信中说道:“土王黎佗残暴,俘云越百姓为奴,以人祭神。十余年前,不少云越族人因为战乱回迁南郡祖地,惨遭土王杀害于蛇渊,累累白骨,见者无不落泪。老臣已将土王处决,并遵循青王的命令扶持新土王,让新土王掌管他的子民。”
    夷人和云越人有着相同的族源,言语也相通,虽然土王黎佗残杀云越百姓,但是越潜并不想以牙还牙,常父遵从了越潜的指示。
    “青王神庙年久失修,巫觋年老物故,老臣率云越子民修葺神庙,请老巫传授后生祭祀的礼仪。历代云越君王登基,皆会前往青王神庙祭拜青王,老臣留守南郡,等候大王到来。”
    常父修葺青王神庙,为越潜登基为王做准备。
    云越势必要复国,这是云越百姓的民心所向。
    这是一封很长的书信,在信的末尾,常父以喜悦的言语,告诉越潜他在南郡找到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
    十多年前,云越都城云水城被融兵攻陷,常父被俘,他的妻儿不知所终。
    常父与儿子因为战乱而失散,十余年后重逢,父子俩应该是相拥而泣吧。
    越潜欣慰一笑,将帛书搁放在木案上,他走出房间,沿着通道登上城墙,秋高气爽,灿烂的阳光映脸。
    城内外人声鼎沸,泽郡的百姓在农田里收获农作物,要么肩挑手提,要么推着独轮车,将粮食送入城中。
    秋日,城郊的水稻田金黄一片,像金子般耀眼,沉甸甸的稻穗令人欣喜,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作者有话要说:  导演:本打算一章内写完古代篇,但发现还得再写一章。
    ——————————感谢在20210921?01:55:54~20210924?13:24:49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小袖子、柚子、桥桥执、爱f、旖旎、琴古、pppp?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zaza?7瓶;呦鸣?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87章
    昭灵身穿黑色礼服步入大殿,?他今日的衣容比往日更为隆重,锦袍华美内敛,光照使它流光溢彩,?腰佩的玉具剑精美绝伦,组佩玉伴随主人的脚步发出锵锵响声,使得整座大殿的文武百官侧目而视。
    融国最好的织坊制作的锦衣,被昭灵穿在身上;最好的铸剑师铸造的宝剑,?佩戴在他身上;由最好的治玉工匠制作的玉器,就悬挂在他腰间……
    贵不可言。
    在融国,昭灵的身份仅次于融国国君。
    走至融国国君跟前,?昭灵跪拜在国君脚下,?缓缓抬起头。
    不熟悉公子灵的官员,?会发现他如此年轻,丰神俊朗,忍不住想多瞧两眼,?若是多看两眼,?又会发觉对方庄穆端静,不怒自威。
    国君道:“寡人的兄弟皆有封地,唯独阿灵还没有,?阿灵与寡人最是亲好,岂有遗忘汝的道理。”
    国君示意近臣捧出玉册,?他扫视群臣,?目光最终落在昭灵身上,朗声道:“公子灵。”
    昭灵应道:“臣在。”
    国君的声音威严,响亮:“寡人封汝为云水君,封地云水城,命汝镇守南方!”
    当“云水城”三字从国君口中道出,?大殿里立即传出大臣压低的议论声。
    绝大部分大臣都感到意外,但只敢窃窃私语,不敢表示反对。
    云水城是云越国的都城,即便云越已经灭国十多年,云水城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地方,它正位于云越故地的心脏。
    国君竟然将云水城分封!
    虽说这个受封之人,是国君的同母弟。
    让大臣感到惊讶的,还有国君那句“命汝镇守南方”。就意味着,公子灵以后得镇守云水城,无法总百揆领百官,当融国令尹(丞相)了。
    大臣处于震惊的状态,忍不住偷瞥公子灵,见他脸色十分平静。
    国君和公子灵一向亲昵,国君当着百官面前宣布这个消息前,早就私下告诉过公子灵了。
    近臣将玉册捧至昭灵跟前,昭灵伸出双手接住,回道:“是!”
    稳稳捧住玉册,这并不沉重的物品,对昭灵而言重如千钧,国君几乎是将云越交付在他手上。
    见公子灵接过玉册,大臣不再因为惊诧而失态,只剩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