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页

作品:《君子如锡

    落寞的笑了笑。
    这时手机响,一看,是自己的弟弟。
    “姐姐,我圣诞回来。”
    “嗯,我去接你。”
    “姐姐,淇奥最近……”程澈的声音满是期待。当年的事情他毫不知情,父母为了保护他不说,程清不说,则是存了私心。
    这个时候私心好像终于有用了,她看了看窗外没了车的影子的地面,轻松说道,“前几天回来时还见过淇奥,他说他很想念你。”
    “真的?那为什么这么久我联系他他从来不理睬我?”
    “他以前不也一直那样么,你知道的。”
    “哦。”
    “快回来吧,淇奥的房子很漂亮,我看是根据你眼光来选的。”那个地方她只是听说过,根本没去看,更何况她有什么立场去看。其实苏淇奥这个名字和他身后的一切,已经将他们程家排除在外很久很久了,只有她那个弟弟不知道。
    “嗯!”程澈乐滋滋的挂了电话。
    程清笑着放下手机,想起多年前的那段对话。
    “其实我可以再告诉你一个秘密。”
    “什么秘密。”
    “这个世界上我只恨一个人,你知道是谁吗。”
    “程澈。”
    误会,不就是人为的吗。
    本该清澈?
    真可惜,多年后的现在,早已无关清澈。
    作者有话要说:其实很多误会都是出自程清大小姐之手,她是反派角色,所以不会把她写好,哪怕多年后。她始终是恨自己的弟弟的,程澈其实本性单纯,他所认知的都是他姐姐给他灌输的,所以难免自信过度。毕竟也是苏淇奥以前看上过的人,要相信苏先生的眼光啊。因此这也是苏淇奥一直没有对程澈动手的原因,因为他也知道程澈本性其实还算清澈。还有其他正文中的一些误会,就不一一分析仔细写了,其实都是程清完美利用了每个人的性格弱点,然后轻巧的制造了误会导致。包括婚礼苏先生受伤一事,还有圣诞节事件什么的。PS:推两首歌,这三天码字单曲循环的两首。莫艳琳《荒岛》、宇珩《最后》。
    ☆、三十七
    苏美尔念到博二的时候,不负众望的发表了一篇很有水准的论文,得到了国内诸多着名学者的关注。那年在陕师大举办的宋史论坛,作为当今宋史研究会会长的他的导师刘晗带了他和自己另一个研二的女学生一起出席。(陕师大这个地址和会长这个都是剧情需要写的,实际如今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是邓小南先生,我的人生偶像。=。=)
    正式会议,苏美尔自然是没有资格参加的,他就和自己的师妹,以及其他学校来的学生们在另一个会议室里聊天,顺便交流学术,倒也学到了不少知识。随后的几天就放松了很多,私交好的几个老师带着自己的学生在一起相互交流,几个外校的人士纷纷对苏美尔表达了赞赏之意,刘晗喝了口茶哈哈笑,“李老头教的好啊。”
    “两位老师都教会了我太多。”
    一个南大的老师笑道,“你们师徒俩就别谦虚了,被李老头瞧见你霸着人家关门弟子非跟你打起来不可!”别的老师听到这个都大笑,剩下来的学生不敢笑,却也忍不住。这个不是秘密了,他们那一代对学术态度很认真,上个世界七十年代的时候,刘晗跟李贤非常不对盘,有次在一场学术研究会上真的因为意见相左两人大打出手,自此反倒不打不相识。
    但这无疑也成了历史学界长久不衰的笑话,众人都爱拿来调侃几句,显然当事人也是不在意的。
    最后一天总体会议,学生们也都纷纷跟着自己老师出席。苏美尔由于最近自己不错的表现,提前就说定了会上去做个差不多十五分钟的演讲,一是谈谈自己刚刚大放异彩的那篇论文,二是说说自己对如今学术环境的看法。
    他自然表现得当,几年前离开北京去日本的时候,他在吃穿用度上都没有再回到从前,换掉的话反显刻意,反正自己也早就适应了那样子的生活,对自己百益而无害。去上海的时候,都是从新认识的人,无人知道他的那些过去,因而在所有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甚至其他同学眼中,他就是个家境优越的富家子弟,气质优雅,女生们又爱又不敢靠近,男生们也是适当和他保持距离。不怪他们,他那永远整洁的衬衫袖子,怎能让那些被子一个学期都晒不了几次的男生好意思靠上去。
    况且他不住校,刚开学的时候有同学跟他还不错,跟着他回家玩过,之前准备的婚房,当时由于急着结婚,买的样板房,所以很是精致漂亮,大家看到时都瞠目结舌。历史专业是个贵族专业,有足够的财富支撑你才能够静下心来做学术,不想工作不想赚钱的事,想买多少书就买多少,尤其他们古代史,古书更贵。当然也有贫苦人家过来读,是真心喜欢历史,不过只能天天去图书馆,想尽办法的借书看,还得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很艰苦。所以历史专业大凡都是这两类,剩下的中间的那类混文凭的也就无所谓了。
    苏美尔当时待客很客气,给大家准备吃的喝的,带大家去书房。
    这次带人回来的起因就是在图书馆一起找书的时候,一个同学郁闷自己定的一套宋人文集被人借走了,苏美尔恰好经过看了眼,随口一说,“我家有,要不你跟我回家拿吧?”
    那同学眼睛一亮,这好啊,跟另一个人一起去了。出门苏美尔就拦出租车,其他两个同学开口,“你家在哪儿啊?”不远的话打个车也无碍,他们也着急看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