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页

作品:《重生后孤做了皇后

    一时间上书房内静得能听见毛笔在宣纸上游走的声音
    南楚皇帝没有发怒,而是看向慕脩:“脩儿,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慕脩抿了抿唇,抬手道:“父皇,此物确实并非淮安所抄,而是儿臣所抄。”
    南楚皇帝淡淡道:“说说原因。”
    “圣贤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太傅大人对儿臣对淮安尽心职守,儿臣看得明白,儿臣犯错,伴读受罚,那么反之,伴读犯错儿臣理应代受。”
    他此言一出,其他的伴读都惊呆了。
    太傅气极道:“殿下!自古以来只有伴读替皇子受罚,何时有皇子替伴读受过的道理?更遑论您是堂堂太子殿下!身份何等尊贵!”
    慕脩诚恳道:“太傅大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太傅梗着脖子,却无法反驳,只能怒斥:“谬论!”
    南楚皇帝看着太子,倒是不怒反笑,解围道:“李卿,既然太子愿意以身代之,也确确实实是抄了一百遍没有偷工减料,便就这样罢。”
    皇帝都开口了,太傅还能说什么呢,只能让大家打开书本,开始教授课程。
    这下子上书房内有一半视线都落在宋淮安的背上,惊羡有之,妒忌有之。
    身为区区伴读,能得太子如此庇佑,如何不令人妒羡。
    南楚皇帝不常来上书房,但是来一次必然要待到放课后,以至于一整天下来所有人都在认真听课,没人敢在天子眼皮下面开小差。
    出了上书房,走了一段路,路过那条必经的石桥。
    宋淮安心中挣扎片刻,开口道:“殿下……”
    慕脩道:“何事?”
    他本来想问昨夜他抄写到几点才就寝,出口却变成了
    “三元怎么不在?”
    慕脩侧头看了他一眼,似乎有些诧异。
    “他口无遮拦,这几日本宫罚他在房中反省,淮安,你也不要与他置气了。”
    宋淮安望着他眼下淡淡的乌青,哑口无言。
    这个人真是......
    都到这种地步了,心中牵挂的仍然是别人的事吗?
    “殿下您先回东宫吧,我忽然想起有东西放在上书房忘记拿了。”
    宋淮安道。
    慕脩询问道:“何物?差下人去拿可好?”
    宋淮安道:“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我自己去拿就好了。”
    “那快去快回。”
    宋淮安悄悄折返上书房,他猜得不错,上书房内还有人没有走,是南楚皇帝和太傅李煜。
    此时他想到了慕脩的处境,明明是太子,却被人言语欺辱。
    当然,慕脩太善良是一回事
    但宋淮安此刻更想知道在这个皇帝心中,这个太子又占几分比重呢?
    他找了个还算安全的地方听墙角
    李煜道:“陛下,您如此纵容太子殿下是否不妥?”
    南楚皇帝放下手中的书,慢悠悠道:“李卿,朕是否纵容太子,身为太傅你不是更清楚吗?”
    李煜当然知道那群孩子的以往至今的所作所为,斟酌片刻道:“那适才......”
    南楚皇帝起身道:“脩儿是个很好的太子,却不是一个好的君王,太过良善,朕瞧他那伴读是个精明的,李卿可懂朕的意思?”
    李煜心中略有思索,但还是道:“恕微臣愚钝。”
    南楚皇帝斜睨他,笑了:“你还是这般谨慎,身为太子,脩儿他必须明白,他要为他做下的任何决定负责任,无论负得起还是......付不起。”
    李煜神色一肃:“微臣明白了。”
    果然,当皇帝的没有一个是傻的。
    这是想要借他的手,给太子上刻骨铭心的一课,他一个卑贱的伴读,根本连拒绝的权利都没有。
    ......
    慕脩并不知道宋淮安那日回上书房听到了什么,只是发现后来虽然他时常上课依然不在状态,神色慵懒,学习态度极为不端正,却再也没有睡过觉。
    这一天,慕脩领着宋淮安穿过重重宫闱,来到一座寂静的宫殿前。
    宋淮安望着头顶的匾额,念道:“咸福宫?这宫殿如此偏远,殿下带我来此作何?”
    慕脩牵着他:“进去便知。”
    两个半大的少年推开厚重的宫门,殿内没有种植花花草草,也没弄假山池塘,显得很空旷。
    连一个伺候的宫人都未曾见到
    只稀稀疏疏种植着几棵银杏树,碧绿参天。
    一个小童拿着扫帚从阁楼走出来,见到慕脩眼睛一亮,快步跑过来:“太子殿下!您怎么来了?”
    慕脩揉着他的发丝道:“本宫来是找国师大人有事,不知他可在?”
    小童道:“师傅在阁楼上呢,我带太子殿下上去。”
    小童领着慕脩走在前面,宋淮安慢悠悠跟在后面。
    阁楼顶层,不知是太高的缘故还是怎么,明明今日无风,但是这处风却极大。
    露台大敞着,屋内白纱纷飞,。
    一道身影坐在蒲团上,呈入定之态。
    小童道:“师傅,太子殿下来访。”
    宋淮安打量着重重白纱后的那道身影,阁楼里一时陷入寂静,时隔这么久,他从第一次见到这个国师开始便觉得这人神秘兮兮的。
    半晌后,白纱后才传来一道苍老的声音:“小童。你退下吧,去泡一壶上好的茶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