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刘备的妥协

作品:《汉起

    幽州、广阳、蓟县
    公孙瓒略微行礼,向书案后的刘虞说“若此时不战,则数年之后,文恬武嬉,贪生怕死,朝堂无善战之将,军队无精锐之士,国家无可用之兵,汉人无勇猛无畏之气节!”
    刘虞“你说得,本官不是不是知道,本官也并不反对继续动用武力。自黄巾以来,国家耗费数十亿,为几名将官之军功,士卒苦于战事,逃亡不断;百姓苦于税赋,卖田卖地,赊账欠债。
    本官离开雒阳之前,皇帝陛下,当着大将军、三公面前,对我谆谆教诲,说能剿则剿,能抚则抚,务必尽快平定叛乱、安定乌桓,裁撤士卒,减少开支,与民修养。陛下的嘱托如在昨日,大将军、三公的交代如在耳边,本官岂能不遵照执行?公孙都尉难道想违背皇帝的旨意,还是违背大将军、三公定下的国策?”
    几句话说出,几个大帽子一扣,把能言善辩的公孙瓒说的哑口无言。
    公孙瓒想了好一会,才接下来再说。
    可一旁的王柔、王泽、张逸、臧洪、董旻、徐荣都站出来驳斥,把公孙瓒弄得烦不胜烦,此时刘虞则老神在在,悠然有余力。
    刘备擦了擦汗,见公孙瓒面沉如水、面色难看,就知道难以应对,想说些什么,最终还是作罢。
    此时的刘虞,给刘备的压力是巨大的,和十年前曾经那个曾经的幽州刺史完全不一样,那时候他时而温文儒雅,时而锐气四射,在处理某些事情上,显得不那么老练,缺乏足够的信心。此时的刘虞,也和黄巾之乱时的刘虞完全不同,那时候他并不熟悉军务,不时显得手忙脚乱,当时刘备、公孙瓒则锋芒四露。
    如今的刘虞,面色沉稳,仿佛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不时露出自信的笑容,始终如一的温和态度,让人觉得如沐春风。眼神看起来不那么锐利,却仿佛有看透人内心的穿透力和智慧。说话简短而有威严,刚强不失圆滑,军务政务皆安排的井井有条。
    简而言之,是一位成熟稳重、极具魅力、富有智慧的封疆大吏,是一位圆转自如的经学大家。
    刘备向左右看过去,张逸、徐荣、臧洪、祖茂等都是老熟人,可都帮刘虞说话;鲜于中优、鲜于辅也见过几次,但没有一个人上来套近乎;王柔、王泽、刘庆是老对头,落井下石不要太愉快。
    抓住公孙瓒、刘备缺乏粮食、财货的卵蛋,刘虞的语气并不显得咄咄逼人,但有些要求,依然让公孙瓒连坐下来交流的想法都欠缺——刘虞要求指挥权归他。
    别说公孙瓒不同意,就是刘备也不可能同意!
    不论是公孙瓒还是刘备,都认为刘虞缺乏直接指挥战斗大兵团作战的军事素养和经验,在面对危机或突发情况时,难以做出迅速有效的决断,其过分宽仁和善的性格也会导致诸部将领、士卒在战斗中缺乏坚决执行命令的动力。
    第一次见面,或者说谈判,不欢而散。
    没达到目的刘虞并不气馁,反倒是轻声安慰,派人将公孙瓒、刘备好生招待。
    一名长相与刘虞有五六分相似的青年,全权负责接待事宜。
    刘备跟青年略微聊了一会,几乎要震惊了,这个负责人竟然是刘虞之子刘和!
    刘和二十出头,比刘备略小,长相帅气、风度翩翩、学识丰富、思维敏捷、谦虚下士,现在还亲自率领骑兵步兵,与士卒同甘共苦,与将领们相处融洽。即使是最苛刻的人,也挑不出他在礼仪学识、为人处事方面的毛病。
    刘和亦暗自观察刘备,如果说公孙瓒是一把出鞘的刚强利剑,那刘备就是允文允武、富有手段的大丈夫。刘和之前对刘备的所作所为有些了解,却时常看不明白一些做法的深远影响和目的。
    刘和“为何刘都尉、公孙都尉都不同意我父领兵呢?”
    刘备“方伯大人能够齐众人之力,但并不能因此认为善于将数万人作战,比如高祖皇帝善于将将,但不善于将兵。”
    刘和“父亲大人作为清河相参加过平定黄巾之乱,作为幽州刺史平定了上谷、代郡乌桓动乱,怎能说不善于将兵?”
    刘备“据我说知,黄巾之乱时候,刘刺史身为清河相,最多直接指挥过不到万人军队;平定代郡、上谷乌桓更多通过安抚、贸易等政治经济手段。
    尤其是己方和叛军都有大量的骑兵,骑兵的快速移动、穿插、震撼的冲击力,会使得战斗节奏更快、战况更惨烈,一个决策失误,就可能造成许多士卒战死,甚至满盘皆输,绝不适合新人刷功绩、经验。我们也舍不得精锐白白送死!”
    刘和喃喃自语“原来是这样,父亲之前让我多与将官、士卒接触,多练习骑术,原来是有所考虑。”许是父亲年龄大了,不比光武皇帝当时那么年轻,所以才让我替他将兵啊。
    刘备“你说什么?”
    刘和“没什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会尽量劝父不亲自指挥战役,告辞。”
    望着刘和渐渐远去的背影,刘备有些迟疑,刘和的领悟能力相当出色,真不知道指出刘虞的弱点是好事,还是坏事。
    团结并非没有斗争,一味以妥协求团结,则团结亡,一味以斗争求团结,则七拱八翘。妥协+斗争出来的团结,才是可以延续的团结。
    第二天的见面,刘虞再也不提亲自指挥战斗,只是提出两个要求,其一公孙瓒、刘备听从大方向上的指挥,指哪打哪,具体战斗自行决定;其二,当前钱粮紧张,公孙瓒、刘备有兵近2万,刘虞手下也有兵近万,前者必须裁减士卒到一万三千以下,其余上谷、广阳、代郡乌桓、郡兵则由刘和直接指挥,总共凑够2万。
    公孙瓒、刘备的前敌二人组,变成了公孙瓒、刘备、刘和三人组,刘虞坐镇广阳蓟县总体把控局势、筹集粮草军饷。
    中平三年,秋,七月
    经过数次艰苦卓绝的战争,张举、张纯主力被撵出了渔阳郡、右北平郡,主力向东退却到辽西郡肥如县、临榆等县,北靠卢龙塞、连接鲜卑,东接辽西郡和辽东属国乌桓,丘力居部乌桓主力亦回到辽西郡。
    官军前锋公孙瓒重新回到了公孙氏老家、辽西令支县,之前,令支城已经被围困数月之久,刘备、刘和则推进到右北平郡治土垠。
    双方隔栾水对峙。
    皇帝经过与四府讨论,下诏令刘虞、公孙瓒、刘备拣择士卒,做好发大兵、打打仗的准备,择机与幽州叛军决战,务必在河流冰封之前,迅速平定幽州叛乱,避免叛军骑兵大规模蹂躏河北。
    决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