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古有青丘剑 封藏涂山雪
作品:《焚香待蛾来》 又过了一会儿。
瞧这日头,已然是临近午时。
“红绡。”杨雨寒摩挲了几下腰间的红绸道,“什么是魂痕啊?”
红绡抬头道“嗯……相公若是想弄懂此事,我得先从这魂魄一词说起。”
杨雨寒颔了颔首“好。”
红绡想了想说“魂魄即是人的精神灵气,魂为阳,乃为心智,魄为阴,乃为情感,而这魂痕……就是人在某种情况下、留于某处的心智片段。
而根据宋爷爷的推测,天蛛娘娘在吐丝成器的过程中,在漫长的百年岁月里,难免会有意无意地留下自己的精气,而这股残留的精气,便是莫思量里的魂痕。
这也才导致……明明它本身并没有兽类可以解印,可是后人在将其他兽类封印其中时却总会遭到排斥,而且它还有自己的意识,能够自主地保护主人,只是这一点一直都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作证,大家多数都在猜测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印方法,直到此次见莫思量能化归兽形。”
“昂……”杨雨寒恍然道,“那换而言之……只要将神兽封印在法器里,那件法器便会拥有神兽的意识对吧?”
红绡说“也不尽然,这得以封印的方法来区分。一是封印栖无的那种,为的是困力卸力,一是老楚的青丘剑那种,为的是藏力借力。”
杨雨寒大奇道“青丘?你们这里真的有青丘国吗?”
红绡应道“那当然了,老楚当年特地去翰林院找到了李大学士,从他口中得知这千乘县所在、便是古代的青丘国,所以他才把我们家安置在了千乘湖边,为的就是寻祖归宗。”
杨雨寒知道这地方就是异界里的淄博高青,于是又点点头说“哦……那令尊的那把青丘剑里封印的是什么啊?”
红绡颇为得意地答道“是一只九尾仙狐,名为涂山雪,据她自己所说,她本是青丘国的一位公主,只可惜生逢乱世,青丘国灭之时,她虽逃到了涂山,但还是被敌军追上并打成了重伤。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有一身着褐袍的壮年男子冲了出来,仅用了几招便将那敌军尽数逼退,然后便把涂山雪带到了山间的一处隐秘结界中。
直至此时……壮年男子才发现她的伤势已经过于严重,而为了延续她的生命,男子只得将她的魂魄封印在了她所佩戴的青丘剑中,这才使她获得了‘重生’。
当然,她的代价就是永远的失去自由。
好在起初的时间里,在那位名叫刘汉的壮年男子的陪伴下,她还算过得幸福。因为她逐渐爱上了这个人,刘汉也逐渐爱上了她。
只可惜好景不长。
两人相识了刚刚两年,为了搭救一个身中剧毒的少年,刘汉选择了牺牲自己,把她独自留在了一座名为远隐近现的神山之中,在那山中的逆流瀑旁……与三只蠢物一起呆了近两千年。一直到宋爷爷找到了她,她便随宋爷爷离开了那里。”
杨雨寒听了,心中不禁又多了几个问题,可是问题再多,他也得一个一个地问来“你刚才不是说这封印之术只能封印兽类吗?怎么还能封印魂魄啊?”
红绡答“因为这魂魄一说最早便是由研习学术者提出来的,而那刘汉就是精修学术的世外高人,阴符青囊、周易八卦、奇门遁甲无一不通。但可能是他早脱世事的缘故吧,历史上并没有关于他的记载。”
“嗯……”杨雨寒颔了颔首,“那那座神山在哪里?”
红绡摇了摇头道“不知道,宋爷爷不想世人扰其清净,也没有告诉我们。”
杨雨寒又颔了颔首,然后又转问道“那……这位涂山雪……历史上确有此人么?”
红绡应道“嗯。只是那《万国记》三百世家中记载的是……‘黑齿亡青丘’、‘王女雪薨涂山,国人常嗟叹’,显然是黑齿国的将领有意掩藏了刘汉的存在、还有涂山雪被人救走的事实。”
“唔。”杨雨寒想了想道,“那青丘国是不是和大禹的妻子涂山氏有关?”
红绡略带惊奇地说“是啊,我们都是涂山氏的后裔。只不过我祖涂山氏出于曹州(即菏泽c县),后来其族人几经辗转才来到了我们千乘。”
“昂……”杨雨寒回说,“那如果有魂魄的话……也就真的有鬼吧?”
红绡顿了一顿,音调明显要低了许多“有啊,虽然我没有亲眼见过,但我偶尔也会听到一些有关厉鬼出没的传闻。”
由于杨雨寒本就害怕此类传闻,也就没有再继续深究,只问道“那当人们死后……如果没有变化成厉鬼冤魂,其他的魂魄都去哪儿了?”
红绡又顿了顿“不知道。就连专司阴阳之事的学术各派也从未提及。”
杨雨寒疑道“还有专司此事的门派?”
红绡颔首说道“有啊,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阴曹地府和酆都鬼域,专修符咒墨箓、捉押那些个厉鬼冤魂。”
闻听此言,杨雨寒不禁有些激动,原来真的存在阴曹地府和酆都鬼域,只不过……看来这件事在传到异界以后、又经过了无数人的以讹传讹,这才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说法“我们异界也都流传着阴曹地府和酆都鬼域的传闻,想必那阎罗王和黑白无常也都真的存在吧?”
红绡面露诧异地说“是啊,相公,没想到你们异界对这里有这么多的了解。”
“其实也不多,这些事情在我们异界只是些神话传说,并且大多都历史久远。”杨雨寒一边说,一边用右手杵了杵鸟背,慢慢调正了略有歪斜的身子,“红绡,你能不能给我仔细地讲一讲啊?”
红绡莞尔道“这个我也不太清楚,还是让楚福告诉你吧。”
杨雨寒点点头道“那就有劳楚福大哥了。”
楚福遂向他耐心地讲解道“好。鄙人便先从这阴曹地府说起吧。”
杨雨寒恭敬道“在下洗耳恭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