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续)
作品:《郑王天下》 一场精彩的万舞表演缓缓落下帷幕,在座的诸侯以及士卿大夫皆是如醉如痴,表演结束后很久才回过神来,颇有一种游于天帝宫中,见仙人广乐而九奏万舞的感觉。
就连久处王畿之内,深受周王室礼乐影响的虢公,见此万舞,也不由自主的在心理感叹道“鲁道广而有序,乐而不淫,真礼乐之国也,周公之风韵可观矣!”
这个评价可以说是相当高了。
要知道虢公可不是简单人物,他是南虢国的国君,当初周王室还没有和曲沃闹掰之前,就是他领兵助曲沃伐翼,后来,晋哀侯初即位,又是他帅师助翼,击退了曲沃的军队。
此人不但领兵能力极强,是此时成周仅有的帅才,文治水平也是杠杠的,从平王时期,周人就属意他,希望他能代郑庄公执政。
就这样一位允文允武的人才都如此感叹,鲁国万舞的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话虽如此,但郑庄公和郑忽对于这场万舞表演却是味同嚼蜡。
郑忽就不说了,见惯了太多娱乐活动的他,对这玩意实在提不起兴趣。
但郑庄公就不同了,讲道理,此时的娱乐活动缺乏,几乎每一个贵族对于乐舞都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而且极为精通。
郑庄公自然也不例外。
而他之所以心不在焉的原因,无非是在考虑若几国在这场宴会中突然发难,他该如何应对?
虽然在赴宴之前,他已经将打探消息的事情安排了下去,但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几国不会在这场宴会之中发难。
这样他才有腾挪转换的空间,问题是万一呢?
老辣的政治家,就没有一个是乐观主义者,他们从来都是用乐观的话语激励别人,而自己却在私底下将所有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通盘考虑,并找出应对方案。
毫无疑问,郑庄公就是这样的政治家。
“鲁之万舞如何?”鲁桓公傲娇的向在场的众人问道。
于是,称赞之声四起,一时之间,整个大殿中的喝彩之声不绝。
就连鲁国的老对头齐国,在这个问题上都挑不出刺,亦出言褒赞。
郑国也不例外。
郑庄公虽然心里有事,但表面上的功夫却作的很到位。
任谁也猜不出他心中所想。
而郑忽及郑国群臣亦不吝溢美之词。
总之,吹捧呗,谁不会!
趁着满殿的称赞之声,宴会的气氛进入了高潮。
余影未断的万舞表演,在得到殿中士卿一致称赞的情况下,也迅速拉近着各国之间的关系。
虽然这只是暂时的,但共同的爱好兴趣和对事物大同小异的评价,最容易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熟络起来。
万舞便起到了这种润滑剂的作用。
“今日诸位君侯皆毕集于曲阜,寡人有幸瞻仰诸位君侯风采,此诚寡人尝汲汲以求也,幸甚至哉,谨以此樽,祝诸位君侯永享国祚,社稷常佑,代代不绝,永永以至无穷!”
有王权加持的虢公林父,自然很容易就成为这场宴会的主角。
吉祥话说起来反正也不要钱,不说白不说。
而且话说的这么好听,没人会傻到去公然唱反调。
宋公、蔡侯再加上鲁侯,更是与虢公一唱一和。
在对虢公极尽吹捧的同时,不忘向天子表忠心。
郑忽看的是撇嘴不已。
殿中在列的诸侯,也就除了卫、蔡两国还尊天子,听奉天子召令外,其他也就呵呵了。
宋国就不说了,根本就不带天子玩。
鲁国,其实和王室的关系比之于宋国和王室的关系也好不到哪去。
不要以为鲁国是周公的后代,仅次于王室的礼乐正宗,就能和王室尿到一个壶里去。
实际上,早在宗周宣王时期,鲁国就和王室的关系闹僵了。
这事说起来也是宣王的手伸的太长。
当时在位的鲁武公有俩嫡子,长曰括,少曰戏。
鲁武公带这俩儿子前去宗周朝王,也不知道宣王犯了什么癔症,还是戏给宣王灌了什么迷魂汤。
反正宣王就疯狂的喜欢上了戏,以至于到了非得立戏为鲁太子不可的地步。
就连仲山父的劝谏也不听。
最后,宣王手握王权亲自下场,逼的鲁武公只能废长立幼。
戏最终得立,也就是后来的鲁懿公,戏兄括也默认这个事实。
讲道理,这事到此也就结束了。
毕竟最大的受害者括都没反对。
但问题是,老子服了,儿子不服啊!
括子伯御与鲁人攻杀懿公。
宣王闻而大怒,亲帅师伐鲁,杀伯御。
宣王的这一举动可算捅了马蜂窝,不单列国因此而离心,鲁人也不干了。
本来就轮不到懿公继位,宣王硬是把懿公扶上台,鲁人普遍不满,才会和伯御一道攻杀懿公。
现在宣公又杀伯御,鲁人心中的怨恨就不必说了。
奈何宣王兵盛,鲁人不敌,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这也因此埋下了鲁人和王室的对立的种子。
像王室东迁时,鲁国理都没理,平王与携王争立时,鲁国也没参合。
爱咋咋地吧!
周王室爱怎么玩,那是他的事,和鲁国无干。
这就是此时鲁国对于王室的态度。
也就维持通使聘问,其他的,鲁国一概不管。
像历史上桓王伐郑,宁愿找陈国这个外人来帮忙,也没找当时的大国、自家人——鲁国来壮势,周鲁的关系可见一般。
换句话讲,即便桓王命令鲁国帅师伐郑,鲁国还真不一定会搭理他,所以,桓王怎么可能会自取其辱?
而现在鲁侯、宋公以及蔡侯之所以会在此时应和虢公,跪舔天子。
一方面是为了得到王权的加持,好凸显自己的正义立场,为其后的声讨郑国作铺垫。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宋、蔡已经和成周达成协定,暂时结成盟友关系,盟友之间的相互声援本来就是巩固关系的一种手段。
而鲁侯更多的则是为了报答虢公的解围之恩。
这里面的条条道道,在场的一二老狐狸自然是心知肚明。
事实上就没有人是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