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蒸蒸日上

作品:《重生大宋做权臣

    笼络人心,名利当先。人活一世,大部分时间多是用来追求名与利,等到大彻大悟之时,也多是快要不久于人世之时。名利诱人,亦害人,不切实际的幻想,往往总会害人又害己。
    现如今已经升格成为太上皇的赵桓,就有点想瞎了心。为了他的“皇位”,他想要有所行动,但却偏偏忽略了实际情况。在赵佶夫妻团聚的时候,他与他的皇后朱氏也得以重逢,但他却没有他老子的那份心态,竟然撺掇着他的皇后一起帮他复辟,重夺帝位。
    朱氏本来见到了丈夫满心欢喜,但等见到丈夫一心要夺回帝位,那心情顿时凉了半截。虽说此时大宋的朝堂被张宝把持,但张宝的所作所为并没有把当今官家视为傀儡,而是将年少的官家当做未来的帝君在培养。可赵桓这个当老子此时却一心想要重夺帝位,把皇帝宝座从儿子手里抢回来。
    朱氏的性情本就不是很温顺,见赵桓如此,自是不满。而赵桓此时已被帝位蒙蔽了心智,见朱氏反对,心里更是不满。夫妻历经磨难好不容易得以团聚,这本是一件好事,但赵桓夫妇却差点在重逢的当晚动手打起来。
    态度,决定了待遇。赵佶“老实本分”,所以当郑氏回汴梁的时候,赵佶也得到了随行的名额。而赵桓嘛,他病了,病得还不轻,那就只能留在耽罗岛“养病”了,什么时候病好了,再回大宋也不迟。
    对于这个结果,赵佶没反对,赵桓的原配朱太后亦没反对。赵佶不反对是因为他本就跟自己这个大儿子不对付,过去在北地能够关系和睦一些,那也只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可实际上赵佶还有点怨恨赵桓,当初若不是他将自己软禁在龙德宫,自己也不可能连跑的机会都没有。而朱氏不反对则缘于她的儿子,如今大宋的官家是她的亲生儿子,赵桓想要重夺帝位,那就等于是要将赵谌赶下台,先不说这事能不能成功,单是老子要抢儿子的位这件事,朱氏就不能答应。
    这二位与赵桓关系最近的人都不反对这个决定,而赵桓的人缘也实在是不咋地,没人愿替赵桓说句“公道话”,赵桓也就因为养病住进了早先张宝用来安置高丽国主王俣一家的宅邸,所不同,就是王俣还有家人陪伴,而赵桓则是孤家寡人一个。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赵桓的反对是没有丝毫作用的。他如今就是一只落毛的凤凰,在给不了别人任何好处的前提下,谁又会去搭理他。更何况这里是耽罗岛,是张家经营多年的地盘,岛上的居民虽多是宋人,但对张宝才是忠心耿耿,对赵桓这个在大宋没当几年皇帝的太上皇,压根就不存在什么敬意。
    太皇太后郑氏,带着她的老伴,如今已经升格为无上皇的赵佶返回了汴梁。要说这无上皇,那也是费了张宝等人一番苦工了。为啥?皇上退位以后升格太上皇,可太上皇之上又该如何称呼?张宝等人翻遍了古籍文献,才终于找到了一位有史可查的案例,北齐后主高玮,史上有名的昏君,曾经当过三天的无上皇。为啥只当了三天?因为第四天他的北齐就被北周给灭了。
    有例可循就好办了,虽然高玮的名声在历史上并不好听,是有名的昏君,但张宝等人要的也就是无上皇这个的称呼而已。
    出于保密的考虑,张宝并没有大张旗鼓的对外宣布成功营救赵佶父子的消息,朝中也只有少数的人才知道赵佶父子已经脱困,大部分人还以为赵佶父子仍在北地卧冰吃雪的受苦。赵佶随着郑氏回到大宋以后,张宝也已经安排好一件大事在等着赵佶。
    要说治国的本事,赵佶不怎么样,但要说品鉴古玩字画,整理典籍孤本,张宝就比不上赵佶了。金兵第二次南下时,除了劫掠去大量财富人员外,皇家典籍也遭到了洗劫,虽后来被安东军追回了大部分,但也已是混乱不堪。重新整理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那时朝廷需要将精力投入恢复民生经济,重新整理归类这件事也就被暂时搁置了起来。赵佶的回归,恰好可以利用一下,既可以对被夺回的典籍孤本进行整理归类,也可以给赵佶找点事做,省得他得了空闲后想些不切实际的事情。
    赵佶是个聪明人,在明知事不可为的情况下也就认命了,更何况张宝让他做的事也的确是他喜欢做的事,在秘密见过几名“旧臣”之后,就安心留在后宫整理那些典籍孤本,对于朝政,则是不闻不问。
    太后朱氏也回了宫,但面对儿子赵谌的询问,朱氏却不知该如何回答,告诉儿子,他老子打算抢他的位置?这不是挑拨他们父子关系嘛。无奈之下,朱氏只好借用了张宝的借口,告诉赵谌他的父皇赵桓到了耽罗岛后因水土不服病倒了,不宜远行。赵谌对此将信将疑,但母后这么说,他也只能将就着信了。
    成功营救出了赵佶父子,最大的好处便是金国少了一个敲诈勒索宋国的筹码,同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警告了宋国国内那些心存不轨的人。细思极恐啊,既然张宝能够瞒过金国将赵佶父子毫发无伤的救回来,那若是想要动手让他们神不知鬼不觉的人间蒸发,恐怕也不是什么难事。
    后世的键盘侠之所以在网络上能够肆无忌惮,那是因为网络给他们一种安全感,无论如何与人对骂,对手都不可能顺着网线过去揍他,没有遭受皮肉之苦的风险,说话自是随意,本性也就暴露无遗。可一旦要面临风险,那言行自然也就变得谨慎,会经过大脑分析以后才决定说还是不说。
    网络实名制虽然会有碍言论的自由,但对于那些只敢躲在暗处恶语中伤他人的小人,却是一种有效的威慑。不必承担任何风险的自由言论,不如没有,因为有些话,是能杀人的。
    心态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张宝派人营救出了赵佶父子,问心无愧的人会高兴,因为这是强大的一种表现,而心里有鬼的人则会惊惧,唯恐会有祸事临头,丢掉自己的身家性命。
    张宝没工夫去跟那些小人勾心斗角,也没兴趣去搭理那些小人。只要别过分,那就睁一眼闭一眼,可一旦影响了正事,那就莫怪张宝心狠手辣。再给一次机会那是针对本性不坏的人说的,只为私利而损人利己的小人,没那个待遇。
    这世上就没有不透风的墙!成功营救出赵佶父子的消息即便朝廷有心保密,估计也是瞒不了外界多久,但只要朝廷不公开承认,那一切消息就只是得不到证实的猜测。而且民心思安,好不容易生活才恢复了平静,若是因为帝位之争再起波澜,这是现下大部分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治国,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那就是考验君王与其臣下的判断。用对了人,那就是善政,用错了人,那就成了恶政。隋炀帝杨广下令开通大运河,这本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但就因为用人不当,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将一件可以彪炳史册的好事变成了指责隋炀帝昏庸残暴的佐证。
    国家不稳时为恢复稳定需要不拘一格用人才,但等恢复了稳定以后,吏治也就成为治国诸事当中的重中之重。张宝自主持朝政以来,对于吏治自是十分上心。与过去敷衍了事的地方巡查不同,张宝派出巡查地方的人员都不是省油的灯。
    而且与朝廷过去那种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的地方巡查不同,张宝对于地方巡查又立下了新的规矩,即连带责任。第一拨巡查人员没有查出问题,而第二拨巡查人员却发现了问题,那第一拨巡查人员就要接受审查,看这拨人里是否是收了贿赂才帮人隐瞒。即便最后证明是清白的,也要承担渎职的处罚。
    事不关己,才会高高挂起,一旦与自身的利益相关,大部分人也就会端正态度,认真做事。通过不断的巡查,地方官对于朝廷的政令不敢敷衍了事,最终得到实惠的还是百姓,百姓人心不乱,大宋自然也就安稳了。
    张宝把持朝政已经一年有余,而大宋的发展势头却要强过徽钦二帝执政时。此时的大宋虽还没有恢复国力,但欣欣向荣的态势却足以让许多徽钦二帝时对大宋心灰意冷的老人感到欣慰。而更让这些人觉得不错的,还是大宋在对待外事时的强硬态度。
    随着张宝执政,过去属于张家的海外呃随之向大宋开放,通过张家的视野,大部分宋人也随之扩展了自身的视野,目光也不再局限在大宋本土。原来这世上除了大宋以外,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等待着大宋去征服。
    大宋的根本问题,就是地少人多。而随着大宋的海路通畅,即便大宋的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大宋朝廷也有土地用来安置那些“多”出来的人口。这得益于张宝麾下有一支强悍的军队,在强有力的武力保障之下,大宋周围各国即便不愿,也只能接受大宋的“民族融合”,可以说此时的亚洲,除了金国“负隅顽抗”外,大理、辽国、安南、真腊以及南洋诸国,随处可见宋人的身影,尤其是在东南亚一带,一座座具有汉文化特色的城池在修建,代表着大宋的触角正在向南不断延伸。
    可以说通过海路的通畅,如今的大宋国土已经扩大了将近一倍,虽然南方尚处于开发时期,真腊、安南、大理等小国还心有不甘,但面对已经屯兵到家门口的大宋,他们也只能选择顺从。此时的大宋并非过去那种只要有个名义上的臣服便可以相安无事的国家,要么顺从,要么死,这就是大宋的态度,也是张宝的态度。
    国与国之间的来往,还是以实力论尊卑。拳头大就是硬道理!后世的美国就是个鲜明的例子,无数人在指责美国的做事方式,但当美国想要欺负谁时,敢站出来阻止的却少之又少。为什么?因为国力不如人家,贸然蹦出来也只是自取其辱。有理走遍天下的前提,是自身具备一定的实力,没有实力还四处去“主持正义”,往往所得到的就是吃力而不讨好。
    此时的大宋可说是亚洲实力最强横的国家,而亚洲以外的国家,也没能力来插手干涉亚洲的事务。美国?现在还没成立呢。即便成立了,也没插手亚洲事务的底气跟资格。如今的大宋,就是亚洲老大,说了算。
    像大理、真腊、安南等国,在无人替他们撑腰的情况下,除了接受大宋这个宗主国的要求,别无他法。不答应就去死!张宝可不是那种好面子而放弃巨大利益的主,虽然他的做事方式让人诟病,但不得不承认,正是由于他这种“务实的态度”,才让大宋的国力恢复的如此迅速。
    张宝不是个好虚名的主,而在他的表率作用下,大宋官场上好清谈的官员少了,务实的能吏多了。虽然在一小撮人眼里,如今的大宋朝堂是乌烟瘴气,铜臭味太浓,但在百姓的眼里,如今的朝廷才是他们心里想要的。
    大宋的日子有了奔头,而相对而言,金国的日子就有点不太好过了。若是没有张宝插手,大宋就是金国的下一个劫掠对象。但有了安东军以后,金国的劫掠目标也就转移到了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身上。
    柿子要捡软的捏!与军事实力不输金国的大宋相比,此时还是一盘散沙的北方草原诸部落,要容易对付得多。不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金兵在劫掠草原诸部落时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而且由于金人的掠夺,也导致草原诸部落开始联合起来抵抗金国,让金人的劫掠变得越来越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