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页
作品:《竹马为夫》 “祖母、母亲,我也该过去了。”
隋老太太不舍地垂下手:“好,好,你且去罢,记得我方才同你说的话。”
“孙儿定不敢忘。”
隋意笑说罢,接过小厮手中的行装,又侧首朝静站于一旁的陆小姑娘笑了笑,得她弯唇回应,这才转身往贡院朱门走去。
待他清隽挺拔的背影自门后消失,陆宜祯缓缓地收回目光,紧攥帕子的手指也微微一松。
秋季的日束投落于脚下,凝成深重的影子。
……
三天两夜不能见隋意,陆宜祯的心里头总觉得空茫茫地。
所幸徐宛音得了空、会来府里寻她一起做绣品,日子才不至于那么难捱。
临近入宫,段毓儿被家中看管得愈发严实,并找不到时机偷溜出来,得知了她们二人背着她偷偷相聚,还作了一首酸不溜秋的口水诗、遣人送过来。
……
制科考试的题目,每日都会公示于贡院门外。
而这些试题,要不了半天,便会传遍整个京都、甚至于传到京外诸州去。
这几日,京中酒楼茶馆内最热烈的讨论,便是关于这制举试题的。
即使陆小姑娘闲坐于家中,亦是不免能够听闻一二。
制举考试第一日,考的是策论,论的是时弊。
这与往年科举的题目相差并不大,因而公示当天,并没有引起民间市井的波澜。
第二日,则不再是纸笔作答。
而考,破案。
公示榜曰:“众考生集于庭中,大理寺卿为正考官、持疑案簿,簿中所载、皆为赵京十年来未能勘破之悬案。考官将案情一一示于众考生,考生若有疑惑、细究之处,可敲铃询问。录官所记言行,即为考生答卷。”
这般考法……简直是前无古人。
故而公示一出,立即掀起了滔天热议。
有人说:“此考法前所未有,将读书人等同于推官,是强人所难!”
又有人说:“这做官与破案,是一个道理,要胆大心细、更要深入民情,若是能把案子破好,那么做官儿,也必定做得不差!”
还有人说:“制科考试本就是选非常之才,题目不困难、不刁钻,那才见鬼!”
一时间众口纷纭、难辨对错。
第三日,考的是一道碎玉题。
即“武官怀中藏玉,考生不论办法,需将玉击碎,方为破题。”
这道公示一出,街头巷尾、茶楼饭馆,顿时变得空前沸腾。
傍晚时分,陆宜祯坐车去贡院接人的路途中,不时还能听见拉长了声调的打趣:
“各位兄台,小弟有一事不明,这制举考试,究竟考的是文举、还是武举呢?”
“这制举呀,既非文举、也非武举,而是——文武双全举!”
然后满堂哄笑。
哄笑的声音越是大,陆宜祯的心中便越是担忧。
这般违背常理的考试,不要令小世子受伤了才好。
虽然两三年前,陆家马车被劫时,是他拦退了一群劫匪——但那始终不是小姑娘亲眼所见之事,到底还是提心在口。
与她同行的隋燕氏,见她脸色略微发白,执手宽慰道:“这一次不中,不打紧的。就连科考,一次登榜的人也屈指可数呢,何况是这回的制考?大郎他好歹比小时候长进了,都晓得同我们自请去奉山读书,你多宽限他些时日,明年的春闱,还有机会……再不然,家里头还可以为他请荫封。”
可她哪里是担心这个?
陆宜祯只觉手背上的温度凉得可怕,不由匆匆地把手从隋燕氏的掌握里抽了回来。
心里塞塞地,又乱糟糟地。
想道,隋小世子这位继母,难道一点儿也不担心他伤到哪儿了吗?
又想起三年前的夏天,从钟楼有惊无险地回到家里后,被父母、女使反复告.诫“不能泄露是隋意救的她”——事.后,她还问他,“为什么不希望这件事传出去”。
他说,“自然是因为不想打草惊蛇”。
如今手背的凉意未散,好似有冰冷的鳞片滑蹭而过、留下满手未干的湿液。
陆小姑娘咬牙打了个寒颤。
……
贡院朱门紧闭。
门前街道,已然被形形色色的等待的身影所挤塞满。人群时而探头张望、时而窃语骚动。
申时中,厚重的朱漆大门“吱呀”一声、向两旁开启。
贡院内首先跑出来了两个手持长戟的守卫。
没过多久,便有应考的学生挎着包袱现出身形。
街前的行人断断续续地招手、高呼,声音一时嘹亮。
直到一个鼻青脸肿、脑缠渗血绷带的壮硕男子,狼狈不堪地拄拐出现后,贡院门前的所有动静、皆是滞了一滞。
人堆里头发花白的老妇人“哦哟”一声,着急忙慌地迎上去,替他取下负重,不忍地抹泪道:“不就是进去考个试么,怎么糟蹋成这副样子?”
“祖母,你别大惊小怪的,回去说、回去说……”
祖孙两个互相搀扶着、颤颤巍巍地走远了。
待二人离开,贡院门前当即像注了水的油锅、“噼里啪啦”炸起来。
“往年送我家三哥儿去科考,不过是回来后人消瘦些,这制考怎么还能伤人呢?”
“你没瞧见门前那公示啊?第三日算是武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