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页

作品:《夜阑京华

    里头,何至臻吩咐人摆了几个桌子,女眷们围坐在几处,陪何家老夫人吃茶。素斋无油的点心,粉红翠白的,堆到碟子里。
    “过去啊,讲究一个赏花,”一个姑姑道,“崇效寺看牡丹,天宁寺赏芍药,法源寺闻丁香,还有……一个是什么来着?”
    另一个表姑姑看到何未,满面堆笑道:“未未来了,这要问未未,她见多识广。”
    满屋子女眷这才见到她。
    “还有海棠,”何未道,“花之寺的海棠。”
    “是了,就是花之寺。”
    她走到生母面前:“母亲。”
    老夫人自从丈夫离世,仿佛被抽走了全部的精气神,她浑浊的双眼凝着何未,没答。未几,苍老的手持起一杆子烟枪,往一旁递过去。何至臻划亮了火柴,点了烟灯,给母亲烧烟泡:“母亲的风湿病太重,没得治了。”她对何未解释抽大烟的缘由。
    “坐吧。”何至臻摆出了长房长女的气派。
    有人为何未搬了凳子,她和何至臻一左一右,在母亲身边坐了。
    姑姑们自赏花说到茶楼,再到今夜斋膳。
    何至臻时不时望烟灯,心神难定。
    何未接了一旁婢女递的茶,把杯盖子掀开,凝结的透明水珠儿落到她的裙上。
    “少爷和小姐们起了吗?”何至臻问身边的婢女。
    “刚醒。”
    何至臻轻“嗯”了声。
    “你父亲……”何未母亲握着黑黝黝的烟枪,烟嘴儿的泛着黄,烟垢可擦净,但使用的痕迹抹不去,“走时,你没露面,更没给他守灵,不孝啊。”
    何未没说话,和母亲对视着。
    “今日办这个法会,能有如此阵势,你也算出了力气了。稍后在你父亲的牌位前跪上一晚,尽个孝吧,”母亲轻叹,“稍后我和宗亲们商议,把汝先的牌位放回去。不计较了,不同你们计较了……”
    “母亲是大度的,还将你看成亲生女儿,”何至臻道,“虽你从未尽孝。”
    余下女眷未出声,这不是她们该掺和的家务事。
    自得知何未要来昭寺,且承担大半车马租用的费用,各房私下交待过女眷,见到何未须客客气气的,切不可得罪这位富贵人。
    何未似猜到母亲的为难,笑了笑,放下茶盏:“我早随先父过继到了香港何家,如此草率在此跪着守灵,实在无法向那边的人交待。”
    “说到底,你是父亲和母亲的亲生女儿,难道到这一天了,还不肯尽孝吗?”何至臻不悦看她。
    “不孝的名声,从十几岁跟着我,习惯了,”何未仍然笑着,清水般的眸子里,有着对母亲的眷恋,无可否认,这是她的亲生母亲,“可自古忠孝,难两全。”
    众人不懂,何未为何扯到“忠”这个字上。
    母亲握着烟枪的手指,微微一颤。何至臻亦是愣住。
    偏殿静得仿若无人。
    氤氲的香炉,飘出檀香香气。香炉底座上,可见隐隐的锈绿斑斑,经年累月的痕迹,是岁月厚重的杰作,如这数百年的寺庙,如这三千多年的城池。
    何未轻声道:“而此生,我也只能尽孝一人。为男儿,顶天立地,为父亲,慈善正直,为家国,鞠躬尽瘁,为民族,从无私心。”
    她又道:“我父亲何知行走前,遗憾于当今局势,写了一幅字留给我,一句古人的话。至臻姐姐和我自幼一同背过,你七岁,我五岁那年,教书先生连着诵读了数次,你嫌先生啰嗦,说你早记住了、背下了。不知姐姐可猜得到?”
    她看向面色阴晴难定的何至臻:“但悲不见九州同,家祭无忘告乃翁。”
    何至臻心慌至极,只觉得亲自挑选的檀香过于浓郁,熏得她太阳穴突突直跳。
    “未未啊……”母亲从恐惧里挣扎出声,“何必说这些。”
    “方才提到尽孝,便想到了。”何未道。
    她把茶盏重新端起,轻抿了一小口,惬意品着茶。
    生意场上尔虞我诈多年历练出来的脾性和气度,并非偏殿内的女人凭着富贵女的名头能压得住的。大家见她喝茶,方觉空气流畅,纷纷端起茶杯,跟随一道喝。
    何至臻虽重开钱庄,但多是做着暗里的勾当,由她第二任丈夫在背后指点帮衬,架子虚,没等何未喝第二口茶,便唤了婢女,轻声吩咐,给小少爷和小小姐们早用膳。
    “姐姐从未去过何二府,”何未忽然道,“不如今晚带着孩子们,去住一晚,你我姐妹也好叙叙旧?”
    何至臻怔了一怔,旋即笑道:“今晚我在寺里。”
    她回:“孩子灵性大,住山里不妥,还是回城得好。”
    凭着亲生姐妹的血缘关系,何至臻从何未眼睛里窥探到了什么。
    何至臻下意识想离开座椅,但怕行为突兀,克制住心底涌出的惧怕。
    “姐夫上次匆匆见过一面,没打过招呼,”何未仿佛闲谈,忆往昔,“好像在山海关沦陷前,是不是?”
    “是,”何至臻强撑着,轻声道,“你记性好。他如今出关……做生意去了,脱了军装,不再管战场上的事了。”
    “虽对不起曾栽培他的郑老将军,但人各有志,不能强求,”何未瞧着何至臻的眼睛说,“总好过关外投敌的畜生。长城砖墙上的血,迟早有一日要用那些汉奸的血来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