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页
作品:《定风波》 “七娘在府中?”那日萧婉吟探亲并未提及自己已入府一事,王瑾晨转过身子,“大礼未成,我不是差人将她送回萧家了吗。”
“难道没有人告诉将作监,就在你被抓走之后新妇照常乘坐婚车入了夫家大门。”来俊臣回道。
说罢来俊臣拍了拍衣袖上沾染的牢狱灰尘,转身欲离,“今日我应当带些酒来的,以免无人替将作监送行。”
王瑾晨抬起头,只见越离越远的红色背影阴森寒冷至极。
喃喃自语道:“陛下当真是不愿予臣自由了吗?”
王瑾晨心思,皇帝年事已高,此时不退,百年之后只怕纷争更甚,届时的凶险,恐怕便不是握在君王一人之手了。
——半月后——
京中的消息由商人们带往各地传开,其中江南得到的消息最广。
将作监入狱已有半月之久,天子右卫禁军将府邸围的水泄不通。
“陛下,右卫中郎将带兵围困王宅已有十余天…”
“朕听闻将作监的继室是你的童年挚友,她如今就在右卫所困的王宅内。”皇帝打断道。
女官便走上前叉手弓腰道:“回陛下,萧氏女的确是臣之故交。”
“圣人,御史中丞求见。”内臣入内奏道。
“宣。”皇帝便将视线转向殿外。
“喏。”
红袍迈着小碎步入内几乎听不见任何声响,“臣来俊臣叩见陛下,愿陛下圣躬万福。”
“牢中如何了?”皇帝问道。
“回陛下,臣前往牢中三次,将作监文人傲骨,只有今日一反常态向臣诉冤。”来俊臣回道。
皇帝挥手,“下去吧。”
“臣告退。”来俊臣识趣的退下。
“陛下如此做,就不怕将作监生怨恨之心吗?”女官不解道。
“婉儿觉得以王瑾晨之慧,能否辨识百戏?”皇帝反问道。
女官想了一会儿,躬身道:“臣懂了。”
“彼此心知肚明,却谁也不会打破平静,如此,目的就达到了。”皇帝道。
女官还未来得及开口符合,殿外的内臣再一次入内。
“启禀陛下,有人于朝堂外击登闻鼓。”内臣奏道。
“击鼓者何人?”皇帝问道。
“他自称是将作监王瑾晨的阿耶,为子鸣冤。”内臣道。
女官听后便道:“陛下,登闻鼓响,是否先宣三司审理?”
皇帝却摇头,“既是将作监生父,带上殿来,朕要亲自召见。”
“喏。”
第152章 天心之变
登闻鼓响一刻钟前
来俊臣离去后,皇帝舒缓了一口气,“再犟的人也有软肋。”旋即朝女官招手,“拟旨吧,将作监王瑾晨同谋薛怀义,查无实证,无罪释放,官复原职,银青光禄大夫,封山阳县子。”
“喏。”说罢,女官便将拟旨的纸张拿出,将皇帝的口述整理成文章书于纸上,“请陛下御览。”
女官文采斐然,昔日皇帝也正是因为看中她这一点才破格将其留在身侧。
皇帝只匆匆过目一眼,便向殿外唤道:“高延福。”
内侍高延福闻唤入殿上前,“小人在。”
“将旨先传至天牢,册封的诏书发往三台审核吧。”皇帝道。
“喏。”高延福便从女官手中接过诏书。
内侍高延福领旨刚走不久,便有监门的内臣匆匆入内通报。
“传,击鼓者入殿陛见。”
击鼓的老翁用黑巾裹头,两鬓斑白,入殿前特意将风尘仆仆的凌乱装扮重新整理了一番,系好幞头的头巾与腰间的革带,但面容还是依旧憔悴。
“陛下,击鼓者带到。”几个司宫台内臣将老翁带进大殿内。
“陛下,臣先告退。”女官上官婉儿便领殿内左右悉数退下。
“民,王哲叩见皇帝陛下。”老翁一脸沧桑的跪在殿中央。
“汝是将作监生父?”皇帝发问道。
老翁俯首埋头,颤微道:“民是将作监之父,他唤民阿耶二十余载。”
皇帝低头俯视,“汝,抬起头来。”
跪伏之人便将头抬起正对,望着高坐于龙椅上的天子,老翁眼里没有丝毫畏惧,有的只是作为父亲对于子女的担忧与慈爱,也许这种神情他从未在子嗣跟前流露过。
“这桌上都是弹劾她的奏章,皆为在朝为官之过,入仕几载,她也未曾归家,汝怎知其冤?”皇帝问道。
“民,不知。”老翁低下头。
皇帝又道:“这些弹劾的奏章,所提之罪若证实,足已判其死。”
“陛下不能杀她!”老翁抬起头大声道。
皇帝见老翁说得如此激动,眉头轻皱,“为何?”
秋官的官署设在太初宫之外,天牢亦在秋官之内,宫与官邸的官道上,司宫台内侍高延福坐在一辆马车里手捧皇帝的赦命。
而在太初宫内的左侧,中央三省所在的位置与皇帝临时歇息召见宰相的大殿由重重殿门所阻,司宫台从五品的内给事领着几名官阶较低的寺人穿过重重殿门奔向凤阁。
内给事带着皇帝的口谕欲传达凤阁,令凤阁舍人起草诏书。
宫廊内来往的朱紫官员居多,其中还有一些抱着满怀文书的青绿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