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页

作品:《被反派缠上的日日夜夜

    明明顾远之可以利用姜瑜除掉对自己有非分之想的冯明,可顾远之却不这么做。
    “除掉他,用什么罪名?猥亵我未遂吗?”顾远之嗤笑一声,他又不屑于污蔑人,自然是得等抓住冯明的小辫子。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今俞瑞在朝中隐隐有能够与冯明抗衡的架势,他不能在这个时候让冯明下去。
    让俞瑞一家独大,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到时候还得再养一批人起来站在俞瑞的对立面,实在是麻烦。
    至少,得等暗中提拔一些人起来,再将冯明端了。
    顾远之想着,没将这些告诉季英,只说自己打算慢慢筹谋。
    季英也没管顾远之如何,如今他还在丁忧,一官半职也没有,也插手不了朝堂上的事。
    进宫之后,季英半真半假地向姜瑜禀报了进去之后看见的,只说顾远之与冯明不对付,二人差点动起手来。
    至于什么下药啊,强迫跪下来之类的,一句都没有提。
    顾远之则是过去坐在姜瑜身边,瞥了一眼放在上边的奏折,随手拿起来看了看,眉头一皱:“这什么馊主意,阿尔斯兰可没这么好对付。”
    见顾远之看自己的奏折,姜瑜也瞥了一眼,点点头:“是馊主意,一些文官也只会纸上谈兵,真说起排兵布阵,还是得武官来做。”
    听着姜瑜这话,顾远之背后有些发凉,抬眼看向对方,问:“你不是想让我去吧?”
    “那可没有,远之好不容易逃出那龙潭虎穴,我怎么可能还让你回去。”姜瑜说着,摆摆手叫季英下去,对方临出门前,却是叫他回南镇抚司来。
    顾远之没反对,那边季英震惊之下也没有拒绝,只是跪下来谢恩。
    武官的丁忧没有那么严格,多数都能提前回来,有的甚至不用丁忧,办个丧事便回来了。
    虽说锦衣卫说不清到底是文官还是武官,但到底是武举上来的,说是武官也有理由,倒也不怕有人反对。
    至于正儿八经的武官,领三大营的朱怀宁,更是早在姜瑜决定攻打北国的时候便被叫了回来。
    顾远之知道这事还挺晚,今日见到朱怀宁才知道。
    知道朱怀宁这些人的心思,姜瑜平日里能不说他们的现状便不说。顾远之知道姜瑜那点小心思,也没点破,只由着对方刻意让顾远之避开这些人。
    贪污一事很快便被查出是污蔑,证据还是冯明呈上来的,还趁机拔了一些俞瑞的人,理由自然是诬陷朝廷命官。
    姜瑜早就想拔掉几个俞瑞的人,也默许了冯明的做法。
    但冯明势头也不小,姜瑜顺势还打压了一番冯明的人,并没有单单拔掉俞瑞的人。
    顾远之站在皇极门,看着眼前手持笏板的冯明,打量起对方脸上神色来。
    只见冯明脸上带笑,丝毫没有为了自己的人被拔掉而不高兴,瞧着倒是他的风格。
    而朱怀宁站在武官队列,垂着眼不知在想什么,发现顾远之在看冯明,当着姜瑜的面便朝顾远之看去。
    坐在上首自是什么都能看清,只是早晚的问题。
    所以当姜瑜发现朱怀宁看向顾远之的时候,顺着他的目光看去,也正好看见了顾远之在看冯明。
    怎么看别的男人。
    姜瑜眉头一皱,下朝之后叫大臣下午再来,便带着顾远之回养心殿胡闹去了。
    这一闹便闹到了午饭时分,姜瑜方才放开顾远之,一边被顾远之轻飘飘锤一下肩膀,一边哄着顾远之将衣服穿好去用午膳。
    下午的时候大臣们来见姜瑜,正好看见顾远之抱着一些无关紧要的奏折在旁边替姜瑜批着,一边跟姜瑜吐槽怎么有人老是写请安折子,连衙门的猫生了几胎都要上折子。
    平白增加工作量,让顾远之很不高兴。
    那些个大臣震惊于姜瑜这般多疑的人竟然肯让顾远之批奏折,又想起姜瑜对这人的维护与宠爱,倒也不算是怪事,便也什么都没有说。
    加上姜瑜素有暴君之名,来的也是谈正事的大臣,没有那些会关心皇上私生活的言官,更是没有人对顾远之躺在皇上身旁批折子这件事发表什么意见。
    姜瑜见这些人没什么意见,还算满意,谈事的时候心情好了不少,也更好说话了一些。
    上午胡闹,下午二人一边批折子一边与大臣谈政事,偶尔去三大营看看操练得怎么样,又叫兵部加紧备战。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年。而半年之期一到,姜瑜便御驾亲征,要去给北国一个教训。
    顾远之没有跟去,只留在京城等姜瑜回来。
    虽然阿尔斯兰是主角,但有巴尔思搅局,且原著中帮了阿尔斯兰的朱怀宁也没有倒戈,顾远之想着姜瑜总不可能输了吧。
    这回不能出事吧?
    顾远之想着,独自留在了皇宫内。
    可也许就是自己乌鸦嘴,顾远之在一个月后听说半路上一些士兵不满姜瑜,打算暗中杀了姜瑜,人数还不少,跟起义似的。
    这可叫顾远之担心得不行,但此时此刻,顾远之不如先担心担心自己。
    锦衣卫护着顾远之往后退着,眼前留在京城的三千营将士与顾远之对持,站在三千营将士最前方的人,赫然是朱怀宁和冯明。
    顾远之想着原著里的朱怀宁根本没有造反这一事,他是跟阿尔斯兰里应外合干掉姜瑜的……好像,这回也勉强算是里应外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