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页

作品:《穿书之裕妃升职记

    看完后,正统帝搁了一边。他的目光望着皇后,他问道:“梓橦,这奏本你递上来,你肯定心里琢磨过的。你说说,你是一个什么想法?”
    正统帝显然没打算先讲了他的看法。
    皇帝这一问,玉荣想了想,方是回道:“有些考虑过。各家的勋贵底子不同,有些可能真的消耗不起。北面世袭的爵领,个个想开发出来,那投入不小的。”
    “咱们朝廷可以支援一些,数目也不可能大了。只能意思意思一下,表达一下皇室的态度罢了。至于说,于朝廷有力的一面,可能就是一些流民能被招揽走,能真正的缓一缓民间的一些压力。让没活路的人,能有一口吃的。”
    玉荣说的实在话。
    北疆大开发。
    大草原上的男子被贬为了官奴,这要为朝廷的建设添砖加瓦。那剩下来的老弱与妇人,那些可不是利害的劳动力。
    那些被分封的勋贵,想建设好自己的领地。
    也是需要人口的。
    那么,从大魏朝内部招了一些流民去,在朝廷看来也是好事。人会造反,就一个可能,那是活不下去了。
    能活下去的,没人想去死。
    至于这些勋贵们,家底各不同。
    想开发自己的领地,这不是缺了银钱与粮食嘛。
    朝廷支援?
    不可能的。
    把大魏朝的国库与内库洗白了,都不可能拿得出来这些银子。
    勋贵们只能靠自己。
    可偏偏这些勋贵里,不是人人都是家底子厚实的。
    皇家给一点儿象征意义的支援,那是为了勋贵们在京都附近的田产。更多的支援?想都不要想,皇家又不是吃素的。
    “至于奏本上说的,让袭击的爵领里出些捐官,让商人们走了报效朝廷的路子,也可以应一应急。”
    玉荣表明了她的态度,她就是赞同的。
    捐官。
    让商人掏了腰包,大出血的捐官。
    这给的还是实差。
    当然,不是在大魏朝廷里当官。而是去了这些北疆的大草原上的世袭爵领里,做了一个民政官。
    在玉荣瞧来,这没什么不好的。
    商人有本钱,勋贵们拿了钱,肯定也要给一些好处的。
    当然,商人的银钱,是世间最大的腐化剂,这防还是要防一防的。
    这商人掏了银子。
    皇家借鸡生蛋,用这银子开了皇家的票号,做为最早的银行,这很不错的。
    在北面发现了金矿,这是大好事儿。
    同样的,也是这一场北征之战中,玉荣瞧见的收获。
    有了金子。
    成立了票号。用金子担保,印了银票,这自然就可以成立了。
    专业事,专业人去做。
    有些事情,玉荣不一定懂。可她下面的内务府里,可有懂行的人手。
    现在有人提意了。
    也是拿了脑袋家伙想搏了富贵前程。玉荣当然要给人机会了。毕竟,这最开始的时候,可是在勋贵们的北疆这儿起步。
    总之,本钱不是自家的。
    自家是借用的。
    真是下面人做不好事情?到时候怎么办?借下面办事不利的脑袋一用。
    军令状,想上位,从来没什么容易的事儿。
    可若是成了呢?
    这便是解了天大的麻烦。
    也给皇家再建一个开源之法。也是盘活了这一切的源头。
    在玉荣看来一本万利的事情,她不可能不可同意的。
    正统帝沉默片刻后,才说道:“倒跟梓橦你说的有些道理。朕倒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罢了,事情就依梓橦你的法子。有人想办事,想做一翻成就。朕与梓橦皆是容人之量,且由得这下面人去闯一闯。”正统帝叹息一声。
    “捐官,给了商人出头之日。也不知道将来的青史之上,朕会落一个什么样的名声?怕是清流当下就要咒骂了朕。”正统帝还是心里跟明镜似的。他可清楚了,这是坏了清流们的上进路。
    官场上的出身,那是要讲究了的。
    商人都能走上官场,这怕是清流要炸窝的。可惜,这一回嘛,勋贵们跟这些商人的捐官是一条道上的。
    清流惹不起这些拿了刀把子的勋贵。
    毕竟,北疆刚大胜。
    这出头的勋贵,可不止那些旧日的老臣。那些靠了祖荫吃饭的酒囊饭袋们。还有许多殿前军、禁卫军里爬上来的新勋贵。这些新勋贵们可是非常能打的。
    这世间的道理,拿刀把子的才是真理。
    话语权,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谁的拳头大,谁说的话就是道理。
    正统二十二年,冬。
    勋贵圈子里,都很忙碌的。皇帝派了在礼包,北疆那儿多少人沾了好处。
    这等时候,皇家又开了天恩。
    总之,商人里有门路的,个个都想拜了真佛。
    这等时候。
    京都能不热闹吗?
    倒是东宫,一时间里,也是热闹的紧。
    太子妃的娘家可也得了好处的。
    瞧瞧,皇后娘娘的娘家都是安静的紧,都是没在北边拿到了一块世袭的爵领。太子妃的娘家得了。
    这说理?
    说哪去?
    只能说明了一件事情。太子、太子妃夫妻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