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页
作品:《[红楼]红楼之惹不起的黛玉》 说起这个,林如海自是恨得咬牙切齿。
食盐关系民生,不管达官显贵还是寻常百姓,日日不可或缺,但是用度相对稳定。譬如若是十口人,则不管富贵贫穷,一年吃的盐是差不了极多的。富人会穿金戴银,但是不会因为钱多便一年多吃二斤盐。
若是一地的总人口变化不大,那么所需食盐的总量则相差不大。也是基于此,朝廷专营食盐的时候,规定了各地的盐引份额,且官盐盐引份额若要变动,需要朝廷审批。这原是为了保护百姓皆可买到官盐,却也叫人利用规则钻了空子。
甄应嘉在江南盘踞极久,一年压缩一点官盐盐引的份额,当年不显,但是年复一年的压缩下来,量也不少,官盐份额早已不够供应当地百姓日常所需了。百姓日常生活离不开盐,市面上官盐又供应不足,则只能高价买私盐。
私盐生意之所以利润极高,便是有官方故意生造这样的供应缺口,人为制造需方市场。否则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市面上怎会买不到官盐。
从去岁苏寒山开始查私盐案开始,甄应嘉就在逐步收了手上的私盐生意,林如海上任之后,大的私盐贩子得到风声,也多有收手,但已经紧缩的盐引份额没有增加,市场上隐隐有了缺盐迹象。
盐这个东西,一家一户只要存着一斤半斤,就够用一段日子,初时还不显的。但是这几个月风声紧,有些官盐铺子已经开始缺货。这个时候,朝廷上涨盐引份额的折子还没批下来,若是有人造谣缺盐,只怕就要引起抢购恐慌。一旦官盐价格也上涨,民生便要乱。
林如海现在要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盐商召集起来开会,问明各家盐商手上的储备,安排圣旨下来之前的投放规划,稳定住市场。
若要避免有人借机生事,必须保证各地皆有食盐供应。这有限的储备,还要看盐商们肯不肯配合地方政务,低价投放市场,光是做盐商工作,便不是容易的事,何况还要抢时间。
林如海这一忙,忙得将黛玉的生日都忘了。
黛玉倒是没觉得什么,前世的此事,自己已经在荣国府,母孝在身,哪有人给自己过生日。连一碗素寿面,都是紫鹃去厨房吩咐了特地要的。此刻太子姑父平安度过了铁网山围猎那一场政治构陷,父亲、母亲、幼弟都好好的活着,过不过生日都没什么打紧。
倒是贾敏记得黛玉的生日,见已经到了二月初七,林如海还没想起黛玉生日,狠是嗔怪了林如海几句。林如海虽然忙得脚不沾地了,到底将自己收着的一块极好的寿山石给黛玉,又承诺忙过这一阵,定然给黛玉补办生日。
谁知黛玉生日还没到呢,便听说苏州城闹起来了,还因为抢购食盐死了人。
第30章 苏州是江南巡抚衙门……
苏州是江南巡抚衙门所在地, 无论是经济还是治安,在整个江南,也是数得上的好, 林如海未防先闹起来的竟是苏州。自然,因为林如海早有应对, 这民乱尚未蔓延开, 但是恐慌是可以传染的, 若不能迅速平息,也是大患。
这便是在地方上做官, 一定要有根基的道理, 林如海探花之才,简在帝心,但是在这江南, 也有缚手缚脚之感,无他, 强龙不压地头蛇罢了。
苏州是林家祖籍,但是本朝做官的,除了京官, 许多官员皆不在本籍, 像甄应嘉那样在原籍身居要职的倒是个例。因而苏州也没什么林如海能用的人。得到消息, 思虑了一阵,林如海便匆匆写了数封信,有给苏州巡抚姚国安的, 有给苏州知府的, 还有林家本家几位族老的,分别盖了官印和私印,派心腹快马加鞭送去。
但凡因抢购物资而生的民乱, 多半便起于谣言和恐慌。譬如苏州城内各食盐铺子储存的食盐若是按需购买,则能撑一阵子;一旦生乱抢购,则真正缺盐的人家买不到,有钱的人家高价囤积,将市场上的盐价炒得更高。进而连锁反应,其他物价也跟着飞涨。
古人贫民若是无病无灾,加上风调雨顺,或许能够平安度日,但凡遇到点子天灾病痛,便要节衣缩食,甚至卖身为奴,谈什么积蓄?没有积蓄,遇到物价上涨,便会生出大乱子。
其中再夹杂地痞流氓趁机打砸强抢,恐慌情绪再外传扩散到其他地方,小乱子便要生成大乱子了。
姚国安能做到一地封疆大吏,策论不知道考了多少回,地方执政经验不知道有多少。早就派了衙役上街捉拿造谣生事者,又赶忙出了安民告示,又捉拿凶手,忙得不可开交,却收效甚微。
这是背后有人推动,趁机生事啊。
姚国安正在思虑对策的时候,衙役来报说扬州盐政衙门来了急信,姚国安忙命人呈上来。却见林如海信上说叫苏州知府只管出安民告示,就说扬州盐政承诺,五日之内,必有大批食盐投放苏州市场,请百姓稍安勿躁。
苏州知府马正哲也在巡抚衙门和姚国安商议平复民乱的事,得了这样的信,仿若心中巨石落地,忙赶回府衙出安民告示,一面又命衙役鸣锣走街串巷,高声宣读抚民。另外,早就派人封锁了进出苏州城的个官道,除了官府人员,一律不准出城。
这样的谣言,一旦扩散开来,便难以控制了。所以,即便用强硬手段,姚国安和马正哲也得设法将谣言和民乱暂时控制在苏州城内。
另一边,林如海也另派人送了信到林家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