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页

作品:《小哭包进入噩梦循环以后

    很快,这些强大的能量场就会将造梦神碾碎、化为灰烬。
    造梦神眉头轻微的拧了拧:“看来时间不多了,麻烦你们把那幅画拆下来。”
    他说着,最后用早就看不见的眼睛望向黑沉沉的雨幕,那是废墟崖的方向,他贴着窗户无声的说了句,“赶快离开这里吧,我会去找你的。”
    他知道那个站在雨中乱葬岗的男孩子一定会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这一点他从来没怀疑过。
    无形的火焰迅速蔓延,空气里弥漫着燃烧的味道。
    紧迫的时间让游遇没有选择的余地,他迅速拆下挂在墙上的《哭泣的少年》。
    画作也和他们在第一层梦境时看到的一样,本该静止的背景在淅淅沥沥下着雨。
    游遇拆开画框的手有些微发抖:“可以吗?”
    他像之前那样,再次跟迟南确认,他也是在和自己确认。
    他有种预感,这次决定进入《哭泣的少年》打开幽灵隧道的举动,和迟南被封印有着某种重大联系。
    一切像个被精心设计的局,时间和空间环环相扣,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按照设计者的意图一步步走入局中完成循环。
    就好像造梦人对无数梦游人曾经做过的那样…
    在迟南给出肯定的回答之前,造梦神的声音在他们耳边响起——
    “相信我,你们很快就能走出这个循环,所有的时间都会是新的。”
    游遇看向这个和迟南一样永远平静的神明,只见他朝自己模糊的笑了笑:“你放心好了,在一个时间线上不可能出现两个‘迟南’,你无需做出选择。”
    “从来就没有选择题。”
    随着造梦神话音落下,游遇手中的画作脱离画框,从画作中爆开的强烈光线以摧枯拉朽之势扩散,瞬间把整间屋子、整座黎明塔、甚至整片化为废墟的造梦城填满。
    被强光笼罩的城池静止了,绝对的光明再次降临。
    黑夜消退,雨水停下,所有生命都停止呼吸。
    视觉在强光中迅速溶解、消失,连同所有认知和存在感也一并蒸发消散…
    也不知过了多久,迟南感觉周遭的强光变成密雨一样的存在,细细碎碎无处不在,他从失重感中渐渐落地。
    透过游遇渐渐回归的视线,他看到无数灰烬从天空飘落,仿佛那些强光碎片燃烧后剩余的碎屑残骸。
    而他们身处之地,又回到了子城北三区57号楼,无数206房间噩梦般在走廊上循环。
    只不过这一次既没有新鲜的薄荷、也没有绿色的极光,大火从造梦城一路燃烧到幽灵隧道的入口,206号房间的门牌号在烈火中扭曲变形,发出噼啪的声响,他们再次被困其中。
    “幽灵隧道连接着两个时间点,如果不把这些诅咒和污染物封住,它们会通过时间隧道回到你们的时间线,这些负面能量也会摧毁你们的造梦世界。”
    面对无尽循环的走廊和漫天大火,造梦神并不意外,仿佛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你们之前应该也推断出来了,连通主世界的安全通道之所以出现206循环走廊,是因为造梦世界的系统在进行自我保护,通过无尽循环的方式,将试图破坏它的能量隔绝在外,就像用没有出口的迷宫困住入侵的敌人。”
    这位处于「过去时间段」的神对尚未出现的造梦世界了如指掌。
    他了解着他们的一切,甚至比「未来形态」的迟南和游遇了解得更多。
    “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游遇忍不住发问。
    此时循环走廊上的温度已经迅速身高,身处其中能明显感觉到皮肤的灼烧感,呼吸也变得灼热又困难。
    “神在消亡前感官会退化、消亡,但与此同时,这些消失的感官会转化成另一种强大的能量,就好像人类死前会回光返照一样。”
    “在迅速衰弱的过程中,我突然拥有了预知的能力,看到了整个时间循环的未来。”
    “所以…迟南,游遇,我看到了你们,”造梦神的手指拂过燃烧滚烫的墙壁,完全无视在他皮肤上跳动的火舌,兀自推开走廊上一扇206号房间,“我也看到了我自己,看到当下发生的这一幕。”
    游遇和迟南愣在原地,神明背后是大火弥漫的小少爷卧室,就好像十一年前那个大火燃烧的夜晚那样,火星子和灰烬在涌起的热流里翻卷打转。
    “我看到了所有因果,”神明的声音始终安静平和,“我们所处的时间线上,因果是呈环状的,因可以是果,果也能成为因,时间的线性被打破,未来和过去互为因果。”
    一瞬间,迟南突然明白了一切,某种预感呼之欲出:“你要留在这里封印所有负面能量吗?”
    造梦神:“必须由我来封印这些污染,不然它们会通过幽灵隧道蔓延整个造梦世界,你的时间线也会毁于一旦。”
    “这就是整个循环的关键,迟南,几百年前你和我做了同样的选择,你留在画中封印造梦世界的入口。”
    几百年前,现在的迟南也一样,他预知了自己的未来,然后选择用仅剩不多的神力和灵魂封住时间隧道入口,封印《哭泣的少年》,从而防止这些污染物进入未来的造梦世界,形成整个时间循环的闭环。
    “只是你忘记了,在漫长的时间里,作为一幅静止的画,我也会和你一样渐渐忘记,然后重新和小游遇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