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2页

作品:《农家科举之路

    落地的同时,正巧打翻宋丞相墙角的一株花盆。
    “哪位?”
    院内晒着太阳的老丞相被这惊动吓了一跳,立马起身。
    “是朕。”
    “皇上!”
    宋丞相微微一怔,就要磕头行礼。
    苏琉玉赶紧搀扶住他。
    “好久没来看先生了。”她看向老丞相鬓角的白发:“近日秋收,不如丞相随朕入宫小住,正好看看秋收大宴?”
    老丞相虽然不记事,但精神倒是好。
    他摆摆手,一脸拒绝。
    “老臣怎可僭越,近日身子有疾,未来得及上朝,还请皇上勿怪。”
    “朕怎会怪先生。”
    老丞相看到她显然是很高兴。
    “今日臣没给皇上带红豆酥,不过倒是备了皇上喜欢的雪顶云雾。”
    苏琉玉笑了笑,扶着老丞相坐在院子里。
    “朕来就行,丞相坐着吧。”
    宋丞相点点头,坐下又突然站了起来。
    “昨日课业臣忘了给皇上,还请皇上稍后。”
    他这病,总是不记事,明明做着另外一件事,转头,便忘了。
    苏琉玉眼睛发涩,扯出一抹笑。
    “好,朕陪同先生一起。”
    宋丞相急忙来到书房,翻翻找找一些旧籍,嘴里还在念叨。
    “皇上如今勤政,但字还是要练的。”
    “这些都是臣近日整理的,皇上有空可以看看。”
    “对了,上回皇后娘娘闹了脾气,皇上也该哄哄,皇后有孕,皇上让着也是应该的。”
    苏琉玉知道他在说先帝,倒也配合。
    “朕听丞相的。”
    随后,便走到书案前,细细翻开他的旧迹。
    这书房小。
    书倒是多的很。
    以前在京城,来了几回宋宅,倒不觉得书多。
    或许是个宅子小,书房仅有一间,这满宅子的书,全部堆到了一处,这就有点多了。
    “这是......”
    苏琉玉拿起一叠字帖,这字帖泛着黄,边角已经磨损,显然是过了许久。
    “皇上小时候练字不勤,臣当时是没办法,才一直罚皇上。”
    “......”
    这是她爹的字?
    好丑......
    不过越往后,字迹倒是越来越端正,书写也越发的大气肆意。
    苏琉玉心里一暖。
    先帝自幼承袭先生教导,先生对先帝的感情,到底要重一些的。
    不然也不会把自己总认成先帝。
    “啪——”
    纸张翻阅到最后,最后寥寥数贴中,掉出一枚金属。
    金属滚落在地上,发出一声脆响,让书房内两人都低头看了过去。
    是钥匙。
    宋丞相脸色一变。
    连忙捡起这钥匙!
    他神色太过惊骇,惊骇到混沌的眼神都渐渐清明了不少。
    “玉哥儿.......”
    苏琉玉一震。
    先生又记起来了。
    宋丞相拿着钥匙,又看了看她。
    “玉哥儿,这钥匙,让臣约莫记起一些旧事。”
    第七百六十七章 钥匙,你先拿着
    苏琉玉眼皮一跳。
    “先生想起了什么?”
    “这钥匙......”老丞相枯槁的手指摩挲这枚钥匙,眉头越皱越深:“仿佛是什么人交给老臣办件什么重要的事。”
    糟糕。
    他给忘记了。
    脑中混混沌沌,只觉得有什么至关重要的大事还未完成。
    苏琉玉:“......”
    先生这说了和没说有什么不同?
    “不过这钥匙,玉哥儿你先拿着,待臣想起来,再告诉哥儿。”
    他又道:
    “对了,玉哥儿如今也到了成婚的年岁,也是时候找位皇夫,操持内务要事了。”
    提到皇夫,苏琉玉安抚一笑。
    “先生放心,去年朕已结天地之好。”
    什么!
    宋丞相眼睛一瞪。
    “是谁?”
    “......”
    大忽悠惯是脸皮厚的。
    但是在师父的师父面前,倒有点窘迫些。
    “上次让先生帮朕出头那次过后,便已和师父结天地之好。”
    “!!!!”
    宋丞相大急。
    完蛋完蛋完蛋。
    这几年,他浑浑噩噩不记事。
    竟把这大事都给忘了。
    “皇上,彦哥儿性子闷,但其实他......”
    “彦哥儿你这是做什么!人家夫人也是好意!”
    突然,一声戾喝打断书房两人的谈话。
    苏琉玉和老丞相面面相觑。
    怎么吵起来了?
    后院。
    几位夫人脸色均不太好。
    方才,宋彦之过府。
    宋母便把人私下叫到房里,问了问军中情况。
    但宋彦之是谁?
    在朝主事,文武双职,最忌讳的就是结党营私,私下图谋。
    他也不管什么女眷不女眷。
    直接闯进来质问。
    米夫人心里委屈。
    她原就是好意,为了皇家脸面。
    不曾想这话一开头,宋彦之便直言道:
    “我大魏六军上下,靠的是实力取胜,米夫人此举,未免太过僭越,明日,本官必定上议政殿,好好参上一本,你们好自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