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页

作品:《我在古代有个崽

    剪开后看到果然是一些粉状物,还把布包里里外外翻了个透,愣是不知道玄机在哪。
    打开的那个自然不能使用了,魏景和特地提醒不能乱使用,等他一走,却是有人不信邪,找来一个盆,把粉状放进去,加入水,没多久水就烧开了,有魏景和那声提醒在前,倒是没有人敢去尝一尝,就是惊奇这一点粉就能把水烧开。
    接下来的两场考试,魏景和依然是花样吃法,可把整个贡院弄得怨声载道。
    不公平!这是用美食来分其他考生的心!
    魏景和笑了,他也是在大家用膳的时候吃,并未打扰到别人做文章。
    几场考试下来,魏景和这边考官和官差总是来得特别勤快。
    看到他花样吃法,主考官们更惨了,考生还能考完一场就出去,他们进来是直到考试结束才能出去,想去解解馋都不行。
    叫魏景和好笑的是,对面那人明明昨日都无心做文章,中榜是不可能中榜了的,可第二场依然到场,就为了看他用自热包煮东西。
    这人叫孙明轩,魏景和看到他对自热包的执着,让他想起每次二舅哥钻研东西的时候的模样,想着若第三场这人还来,等考完他就带人回去引荐给二舅哥看看。
    魏景和这般打算了,等到第三场,他却没再看到对面号舍里有人。
    倒是外头,安二哥出门时看到趴在巷子垃圾筐上,正因为找到一包丢弃的自热包,而满脸痴汉的人,上前寻问过原因就将他带走了。
    不是说安家是靠大虞这个世界的气运才改了命吗?那他就把这气运还给这个世界好了。
    ……
    三场考试考完,除了魏景和拿出的新鲜东西外,最受人瞩目的自然也是他的成绩。
    从开考到阅卷结束大致也需要二十日,所以每年春闱放榜日定在三月初十五。
    魏景和考完后,该上朝的上朝,该当值的当值,一切如常,倒是旁人比他还心急想知道他的成绩,每日总有人来问他考得如何,他淡定的模样倒叫人以为他胸有成竹。
    这时候,想和魏景和攀关系的考生简直不要太多,也有不少出身大家族的考生登门拜访,想要与他对一对试题,都被魏景和拒绝了,他还嫌连陪妻儿的空闲都没有呢。
    本应是招揽人心的时机,结果魏景和愣是不与任何同届考生来往接触,更不去茶楼与考生们畅谈一二,还真是一股清流。
    这些承光帝都看在眼里,对魏景和倒是更满意了。
    在等待发榜的日子里,安觅的幼儿园也开学了。
    三月杨柳青,城南那座原本荒废多年的学馆一早就鞭炮震天,让原本对这个幼儿园嗤之以鼻的人都忍不住好奇。
    其实,最开始拿到鞭炮想到火药的时候,魏景和若是想做也能做出鞭炮来的,可他想留着那天雷当退路,就没弄这些。
    如今,安二哥说若别人能从中做出火药,那他们也能做出比火药更强的东西,无需担忧,于是就有了今日的鞭炮。
    听到连串的鞭炮声,知道是一串管状物点燃后炸开响起的声音,承光帝也大为震惊。
    自从楚国使臣离开,那国师也死了后,承光帝就把保护魏家的影卫撤回了,但不妨碍他知道魏景和那二舅哥是个能人,那自热包就是他捣鼓出来的。
    魏景和考完试回来上朝后,他还特地召魏景和问过,毕竟这东西若是能做,不说往后科举考试,边关战士在外头打仗都能吃口热乎饭。
    虽然最后魏景和说不确定能不能做,但他觉得有希望。
    如此,他更不敢小瞧那逍遥岛了。
    可惜了,若是魏景和那个二舅哥是大虞的能人多好。
    原本幼儿园这里除了几位老师,可以算是门庭冷落,这鞭炮声倒是吸引不少人过来围观,尤其是等着放榜,无事做的考生们结伴而来。
    只见门口牌匾上,上书“非池幼儿园”。
    “非池”很容易就叫人联想到非池中物,再看门口两边柱子上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对联既有书声琅琅的诗意,又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叫读书人心情澎湃,沉迷不已。
    这幼儿园不管是名还是对联还是匾额,都志向远大。
    有人认出这副对联是莫老的字,莫老的字千金难求啊!这个幼儿园居然能请得动莫老亲自题字!
    安觅在招生简章上公布的师资名单里只有柳沉璧、魏清婉还有另外请的一个夫子,至于莫老只作为重量级先生存在。
    她开这个幼儿园又不是旨在赚钱,相反她还扔了大把钱进去。
    当下环境不单没有女子上私塾的先例,也没有女子当老师,她就是故意叫人知道幼儿园有女子当老师,知道幼儿园是女子当夫子,还愿意报名的学生,意味着能接受。
    她要的是能接受新事物的学生,而不是循规蹈矩,迂腐顽固的。
    平安和怀远一早就领了任务,在门口迎接他们的新同学入学。
    鞭炮声响完后,最先到的第一个学生是一四品武将家的千金,五岁,长得胖乎乎的,身上穿的是幼儿园专属校服,白衫红边,胸口绣着“非池”二字,背后背着一个同样绣有“非池”二字的书包。
    第126章
    平安和怀远看到一个胖胖的小姑娘走来,眨眨眼,小短腿跑上前,“你是第三个来的学生,要和我们一起迎接其他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