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页

作品:《清穿咸鱼六皇子

    在大清的洋人们地位骤然下降,以前康熙对西学感兴趣,自从知道西洋人的肮脏心思,态度就变了一变。
    洋人们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京城的气氛直到过年才好转。
    但是外地的禁毒活动刚刚展开。
    ……
    过年到处祭祀,康熙又一次病了,这次病得并不严重,却能感觉到自己精力不足,不服老也不行。
    等康熙身体好转了,御医替他细细地把过脉,才提出:“皇上的身体不宜太过操劳,最好能闲下来好好养养,还要保持身心舒畅,才能延年益寿。”
    不用御医说,康熙自己心里也有数。
    光是处理朝政,就让他每天处在疲劳中了,无暇再做别的。
    比起以前,真的差远了。
    他这身体也确实该养养,再不养养,他也怕自己寿数不长。
    过了万寿节,康熙又去了胤祜庄子上休养,整天不是守着鱼塘就是教两个孙子读书,日子过得也舒心。
    但是胤祜不舒心啊
    他这个亲爹啊,带着搬网,在下雨天蹲守在小河边捞鱼。
    这一幕有多熟悉?
    想当年,他有淮阴也有过同样的经历。
    胤祜去劝,康熙也不听。
    一说有危险,康熙还振振有词自己带的侍卫够多,安全肯定有保障,在河里捞里比在鱼塘有趣多了。
    从这天起,康熙的兴趣就从鱼塘转移到小河了,鱼塘里是自家儿子养的鱼,哪有外面捞的鱼更有成就感?
    胤祜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求助其他兄弟让他们来劝。
    其他兄弟一个个都避之不及。
    他们又不傻,皇阿玛身边有侍卫跟着,出不了事。再说了,胤祜劝不动,他们能劝得动?找骂还差不多!
    一群兄弟都指望不上,胤祜也只能由着他去了。
    康熙在庄子上过起了闲适的养老生活,那种疲惫感也消散了。
    顿时萌生了一个想法。
    也仅仅是想法,暂时没有付诸行动的意思。
    这一年里,朝政交给太子打理,但康熙耳目众多,太子有什么动作都瞒不过他的双眼,同时也是一种考察。
    康熙三十七年很快就过去了。
    观望了一年,康熙对太子的表现还算满意,入冬后庄子上太冷,他扛不住冻就搬去了畅春园。
    过完这个冬天,进入了康熙三十八年。
    对康熙来说又是养老的一年,对胤祜而言却是首次在事业上做出亮眼的成绩,他带着团队走了不少弯路,终于培育出亩产量六百斤的粮种,用上有机肥,还能再增产一多百斤。
    胤祜刚把数据递上去,康熙龙颜大悦。
    他比胤祜本人还要高兴,之前不赞同胤祜种地,怕的是他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如今做出了成绩,谁敢轻视他半分?
    他终于安心了!!
    ……
    第二天康熙急匆匆带着胤祜和他的团队回京城了。
    这个数据拿到朝堂上,也是一片震惊。
    也有人在心里揣测,胤祜声称去庄子上养病,是怕自己种地种不出成绩才借口养病?好维护自己的名声?
    这不,一做出成绩,又活蹦乱跳了!
    康熙将众人的神色尽收于眼底。
    高产粮种是种国种民的功绩,几年前的有机肥因为朝堂上吵了一通,胤祜这个主角反而被忽略了,也没有封赏过。
    提起高产粮种,康熙又把有机肥拎出来说了说,之后大手一挥,胤祜就成了大清第九位铁帽子王。
    朝堂上顿时热闹起来了。
    一个个声音劝康熙三思。
    康熙再抛出一个重磅炸弹——他要传位给太子!
    朝堂上静默了几秒,再次像烧开的水一样,沸腾起来了。
    一群皇子连同群臣跪了一地,康熙却不听劝,“朕意已决,尔等不必多言。让钦天监早些推算出吉日。”
    有了康熙禅位的事垫刀,铁帽子王也算不上大消息了。
    下朝之后,文武百官终于清醒过来了。
    就有人同情太子了。
    总觉得他被康熙摆了一道,禅位之前还要扶胤祜一把,民以食为天,胤祜研究粮种本就是最得民心之事,如今又成了铁帽子王,早晚有一天他在民间的声望会盖过太子。
    况且他是亲王,已经是最顶格爵位了,封无可封了。
    等太子上位,他该怎么施恩?
    他若是心胸再狭隘一点,恐怕已经忌惮起胤祜了。
    别跟上位者扯什么亲兄弟不亲兄弟的,李世民杀的不也是亲兄弟?康熙此举,就是在为难太子。
    当然了,这是外人的想法。
    熟悉太子的人都知道他不会忌惮胤祜,就算没有康熙,将来太子上位后,胤祜迟早也会是铁帽子亲王。
    胤祜团队里的其他人,都论功行赏,种地也有敞亮前途,团队里的年轻人一个个乐开了花。
    不知道那些离开的人会不会后悔。
    胤祜的岳父凯音布还恍恍惚惚。
    所以他之前是在装病?还是真病?
    要么闷在庄子上不冒头,一冒头就要搞出大事,让人很难不怀疑。刚走出宫门,凯音布突然想起胤祜当年称病之事,只知道他病了,连他生了什么病都不知道。
    现在想想就假得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