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看也不看,道:凉了。
    婆子脸色煞白,丫鬟劈手打在婆子脸上,直将婆子打得摔倒在地。
    潘金莲听到动静,停下翻找身契的手,从屋里往外瞧了一眼。
    鬓发如霜的婆子不住叩头,鲜血染红了她的额头,丫鬟喋喋不休,又骂又打。
    人命贱如蝼蚁,莫过如此。
    第109章 潘金莲
    管吗?
    乱世之中,乱世之中,人命贱如草芥,张氏对粗使婆子的态度,是这个时代所谓的贵族阶层上等人对待下等人仆人的普遍态度。
    眼前的这一幕,日日上演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非与百姓共治天下,是这个时代引以为傲的思想认知,士大夫之下的人,便是被奴役的下等人。
    他们生于贫困,又死于贫困,有良知的士大夫,会真的为这些人谋求生存,而道德败坏的那些人,便凌驾在这些之上,作威作福,鱼肉一方。
    水浒的时代,显然是没有良知的士大夫更多一点。
    所以才会那么多人被逼上梁山。
    但梁山真的是避难所吗?
    并不是。
    不过是矮个里面拔高个,稍微比黑暗的官场多了几分人性的地方,但这几分人性,不足以让他们对待普通百姓好君不见为救宋江,多少无辜百姓惨遭屠戮,李逵杀到兴起,更是不分平民与官兵。
    梁山比官府好一点的,是心情痛快时,保护费交得足的时候,梁山众义士还是愿意给平民几分好脸色,把普通百姓当人看的。
    而那时候的官府,是真的不给百姓一点生路。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投奔宋江,换过活法。
    潘金莲收回目光,从张氏妆奁盒捡出一支珠钗,随手拆下珠钗上指甲盖大小的珍珠,食指与中指夹起珍珠,向趾高气昂的丫鬟丢去。
    珍珠打中了丫鬟的膝盖,丫鬟吃痛摔倒在地,正要开口骂,瞧见了在地上滚着的珍珠。
    她虽然是张氏的贴身丫鬟,但张氏吝啬,每月给她的月钱并不多少,她除了要应付府上的差事外,还要从牙缝里挤出来,给自己的老娘养家糊口。
    每日看到府上的这些婆子,她便忍不住想起老娘问她要钱的泼辣刁蛮劲,她若是给钱给得迟一点,老娘便躺在地上打滚破口大骂。
    老娘狰狞的脸出现在她脑海,她对这些婆子便越发没有好脸色。
    今日许是她走了运,竟看到了这么大的珍珠,若拿去换了钱,能得好几两银子,拿给老娘,也能换上好几日的清净日子。
    丫鬟也不骂婆子了,把珍珠捡起来,紧紧攥在手里,上前去追张氏。
    丫鬟的背影消失在垂花门,婆子才敢从地上爬起来,把张氏扔在地上的枣泥山药糕捡起来,吹了吹沾上的尘土,宝贝似的捧在怀里,连额头上的鲜血都不顾了,颤颤巍巍拿着枣泥山药糕去找刚学会走路的小孙子去献宝。
    院子里的动静归于平静,潘金莲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身契。
    她原本想的是找到身契后便去找武松,可眼下府里人不把人当人的情况委实叫人揪心,她索性拿了身契,等张大善人回府。
    以往她在话本上看到劫富济贫的桥段,还觉得那人三观不正,富人的钱便不是钱了?凭什么白白被人劫了去,去帮助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甚至为自己留下一个不算好的名声,去成就别人的侠之大者。
    然而今日在张府走了一遭后,她的三观又被刷新了。
    穷人之所以穷,并不是因为他懒惰、不干实事,而是因为富人的层层剥削。
    她刚才翻找身契时,看到了张府的账本。
    那么多人没日没夜地干活,才有张府的日进斗金,奴仆们给张府创造了这么多的财富,张大善人却只给奴仆们一个饿不死,但也吃不饱的月钱,有的甚至还不给月钱,管上住宿与几顿饭便可以。
    某个奴仆累死了,略微画上几两银子,便能打发了,其家人还要对张大善人感恩戴德,口称善人。
    几两银子,不过是张氏一朵珠钗上的一粒小小的珍珠罢了。
    这样的鱼肉乡里,为富不仁,劫富济贫,不过是把原本穷人们应得的那些东西从富人手里拿回去,交还给穷人罢了。
    潘金莲把身契叠好,放在袖子里,从屋里搬了张太师椅,坐在大门口。
    身段面容姣好的少女本就招人眼球,再加上周围守门的小厮半点也奈何不了她,更是让人停足观看。
    潘金莲有意把事情闹大,手上的功夫便更是花哨。
    世人虽唤一声张大善人,但同为一个地方的人,谁不知道这善人皮下是一颗吃人不吐骨头的心,一朝看美貌少女在张府门口闹事,无不拍手称赞。
    正在看戏的张氏听丫鬟们说起外面的事情,戏也不看了,带着一众婆子丫鬟往外走,在垂花门处停下了脚步。
    这个时代的大家闺秀是不抛头露面的,张氏打发人过来询问潘金莲。
    潘金莲只道替天行道,声音清越,将张府历年来的罪行说与众人听。
    张氏气红了脸,又叫人去喊小厮,去收拾潘金莲。
    潘金莲身手矫健,片刻间便将蜂拥而至的小厮料理了,外面看热闹的人无人能奈何潘金莲,胆子也大了起来,大声附和着潘金莲的话,这个说他家的田地被张府占了,无处申冤,那个说张大善人几年不曾给他结工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