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页

作品:《炮灰跑路计划[快穿]

    婆子道:“回太太,是隔壁新搬来的邻居带着女儿过来拜访!”
    唐家太太挑了挑眉问:“你瞧着人怎么样?”
    这话也就是问辛玖母女穿的如何而已。
    婆子赶紧回道:“瞧着身上的料子非常的软和,不像穿了许久的旧衣,头上倒是没什么头饰。”
    婆子也说不出来好坏,虽然主家是做布匹生意的,可她只在厨房忙活,所以看不出来这些。
    唐家太太道:“把人请进来吧!”
    等辛玖带着蓉儿进了门,唐家太太上下一打量,心里有了数。
    辛玖今日特意穿的是一套半新不旧的衣裳,斜插着一支雕花木簪子,蓉儿也只是简单的打扮。
    瞧着真不像什么有钱人家。
    唐家太太便有些淡淡的,等听到辛玖说是刚守完夫孝,不为夫家所容才搬来康州时,眼神中又有了一点不耐。
    辛玖也不多坐,将篮子里的如意糕递给一旁的婆子之后,便借口家中有事出了门。
    刚走到大门口,便听到里面唐家太太的声音:“原来只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小寡妇,以后这家人再来就别放进来了!”
    “是。”婆子赶紧应声。
    出了门,蓉儿抬头对着辛玖道:“娘,刚刚那个太太是不是不喜欢我们?”
    辛玖摸摸蓉儿的小鬏鬏道:“蓉儿能够发现,娘很开心,不过蓉儿这么聪明又懂事,喜欢蓉儿的人多得是呢,不必在意不相干的人!”
    蓉儿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很快,又到了另一户邻居家。
    一个大着肚子的年轻妇人,给她们开了门,辛玖说明了来意,年轻妇人高兴的将母女两人让了进去。
    年轻妇人的丈夫是个读书人,如今在私塾里教书,家中还有个比蓉儿大不了多少的儿子。
    妇人见着蓉儿很是高兴:“姐姐真是好福气,生了个如此玉雪可爱的女儿!我如今就盼着肚子里这个也是个女孩儿了!”
    说着,妇人又摸了摸鼓起的肚子,满眼慈爱。
    年轻妇人姓朱,比原身小三岁,也是康州府城下面的小县城里搬过来的。
    她与辛玖倒是合得来,还说要请辛玖母女两在自家吃晚饭,辛玖想着毕竟不是很熟也就推掉了。
    日子慢慢过去,辛玖和蓉儿在新房子里也住了四个多月。
    母女两和隔壁岳家一家子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平时没事辛玖会带着绣活去岳家一起做,两个孩子也玩的越来越好。
    这日一大早,六岁的岳明衡急的满头大汗地冲进了辛玖家中。
    “沈姨,求你快去看看我娘,她躺在地上起不来,我爹去私塾了!”
    “我知道了,你别着急!你娘这是要给你生小妹妹了,我马上过去!”
    蓉儿也在一边安慰小明衡:“明衡哥,你别急!”
    辛玖交待了蓉儿一句:“在家里待着,不准乱跑”,转身就去了岳家。
    第93章 肩祧妻
    朱氏正挣扎着要起身,下身已经濡湿了一片。
    辛玖见状赶紧将朱氏扶了起来:“哎呀,快起来,我扶你去床上去。”
    把朱氏这头收拾好了之后,辛玖问:“有没有请好稳婆?”
    朱氏艰难地道:“请了...相公请了蜡烛胡同的郝婆婆过来接生。”
    “那你还能不能撑的住,我给你去叫她?”
    朱氏摇摇头:“沈姐姐,我...我怕是...”
    朱氏还未说完,痛的皱起了眉,起了满头的汗。
    都这样了,辛玖也不放心再出门。
    便道:“既然这样,我帮你接生,只要你信得过我!”
    朱氏抓着辛玖的手道:“我信,沈姐姐我信你!”
    辛玖紧忙出门去,岳明衡一直在她娘身边守着,辛玖拉着他出门道:“小明衡,你去隔壁请陈大娘过来帮忙,就说你娘要生了!”
    话刚说完,就见这孩子火箭一般冲了出去。
    辛玖舀了一锅水,刚生好火,陈大娘也急忙赶了过来。
    “怎么就这么巧,岳举人这才刚出门一刻钟,岳娘子就要生了!”
    辛玖道:“陈大娘,芜娘怕是要生了,现在去请郝婆婆也是来不及了,我来接生,您帮着烧些开水,送进去吧。”
    陈大娘不太放心的问:“沈娘子,这...到底行不行?”
    毕竟辛玖这模样看着年轻,生孩子的事也算大事,陈大娘不太敢担这个责任。
    “没时间了,芜娘那边等不了了。”
    陈大娘犹豫了一会,听着屋内朱氏的叫痛声,最后咬咬牙道:“好,好,你...有什么事叫我啊!”
    辛玖听了,又去了朱氏的房里,找到了剪子,白布和孩子的衣服包被等物。
    “芜娘,听我说,跟着我一起深呼吸...”
    接生这事辛玖也不是第一次干了,还算有些经验。
    加上朱氏这次生的是二胎,这几个月辛玖也时常带着她一起散步。
    孩子生下来倒也算快。
    随着呜哇呜哇的婴孩啼哭声,岳家的女儿出生了。
    岳举人听人说自家娘子要生了,紧赶慢赶到底没赶上,只听到自家院子里传出来的响亮啼哭声。
    辛玖将孩子收拾干净穿好衣裳包好之后,放在了朱氏的身侧。
    陈大娘帮着朱氏把身子擦净以后,跟着辛玖出了屋子,岳举人便从袖子里掏出了两个红封递给了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