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之大时代_分节阅读_243

作品:《重回80之大时代

    重回80之大时代 作者:小鱼叉

    “现在,由我们华清大学第九生物研究实验室的负责人,也是我们华清奖的出资人, 李铮先生,为我们宣布第一届华清奖奖项的获得者。”

    赵德培笑着将话筒递给了李铮。

    “李铮,李铮是谁?”

    “你们搞文学的还真是一点都不关心时事,去年新闻联播里出现过,那个非洲多曼的李铮广场,就是他。”

    “华清奖的出资人,他才几岁!”

    “对于一个天才来说,年龄是不能作为衡量标准的。”

    那两个在会场门口与李铮打过照面的男人,对望一眼,不由咽了咽口水,“老王,你知道李铮吗?”

    “现在知道了……”老王愣愣地看着台上那个落落大方的年轻人,面色发红的同时,心生感叹,原来除了投胎,还有一种人可以在如此年轻的时候,靠自己获得所有人的尊重。

    李铮接过话筒,会场里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个陌生的年轻人身上。

    李铮唇角微勾,“华清奖的成立目的,是助力华国科研。现在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改革开放意味着华国要走到国际赛道上,与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一起赛跑。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同样一座铁矿,美国每天的产量是我们的十倍。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设备比我们先进,技术比我们先进。这就是科学所带来的生产力的解放!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我希望华清奖的成立能不负初心,为华国科研助力!为华国解放生产力贡献它的一份力量。”

    面对央视的镜头,面对黑压压大礼堂无数人的眼睛,李铮丝毫没有怯场,他努力将未来三十年华国在磕磕绊绊中总结的经验传达给现在懵懵懂懂的国人,他一字一句说得十分清晰有力。

    主席台上,坐在中央副总理的手放在白色陶瓷杯的杯炳处,久久没有松开。他本来是想喝一口水的,但还没来得及拿起茶杯,乍听到李铮这么一番话,拿茶杯的手就顿在了原地。

    这真的只是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吗?这真的只是一个学者吗?他对国际竞争本质的了解犹如一个真正资深的政客,看着这张年轻的面庞,他甚至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老领导的影子。

    副总理深深看了李铮一眼,抿了抿杯中的水。

    新闻联播播出的时候,李铮这部分镜头一个字都没有剪掉,他在新闻里出现的镜头甚至和副总理差不多,这在华国政治文化里面,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

    但是它就是发生了。听说,这是那位的意思,他拍板华清奖设立仪式上,那位出资人的话一个字都不能剪,属于国家的竞赛需要所有华国群众的参与,他们必须了解,必须明白!那是那位的原话。

    “现在,我宣布第一届华清奖的获得者。”

    “华清奖物理学化学奖的获得者,朱成志教授。朱成志教授利用化学手段获得的新材料,使我国成功打破发达国家合成钢材料的垄断,为我国工业发展节省了大量资本,且合成材料外销获得大量外汇。恭喜朱成志教授。”

    “老朱,恭喜啊,两百万呢!”有人笑着对以为鬓发斑白的老人说道。

    “华清奖生物医学获得者,孟家荫教授。孟教授是我国生物医学领域的权威级人物,他一生奉献于华国生物科研领域,与老一辈生物学者一起建立起了华国的生物学体系,为后来生物医学学者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孟教授之于华清奖,当之无愧。”

    关于生物医学奖项的得主,小组委员们是经过了一番争执的。众所皆知,诺贝尔奖的得主不能是过世的人,很多国际包括国内奖项都默认延续了这个规则,在评选之初,所有人都没有将孟老考虑进去。

    但是比起有国家扶持的物理学和化学,生物医学在国内科研界的存在感太薄弱了,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成果。哪怕李铮心里明白,七十年代屠女士青蒿素的真正价值,但他不是评委,也无权干涉评选过程,八十年代的科研界根本没有认识到这项研究的价值。

    于是有人提出了孟家荫。毕竟这个奖项叫华清奖世界上又有哪个奖项是能拍着胸脯说绝对公平的,于是众人商议,学者逝世12个月内的研究成果,可以列入奖项评选范围。

    正如李铮所说,孟家荫之于华清奖,当之无愧。

    不同于宣布物理学奖时的喧闹,李铮说出孟家荫三个字的时候,会场里安静了一瞬间,前排的学者们都不由面露哀色,对于这位华国生物学的奠基人,众人总是保持着一份尊敬。

    “华清奖文学家的获得者,袁正英。”

    袁正英三个字一出口,会场里的作家文人们一下子就喧闹开了。

    “袁正英?袁正英是谁?他有什么作品?”

    “不知道啊,老杨,你听说过没?”

    “袁正英?不会是那个袁正英吧?写新闻的。”

    “新闻?写新闻的怎么能获得文学家?这不是开玩笑嘛!”

    “就是!新闻和文学艺术,差别不是一点点,那些评选人是怎么选的!”

    会场里一下子沸反盈天,幸好副总理在开始宣布奖项的时候,就因为有事退场了,否则这场面可就难看了。

    主席台上中科院的负责人事不关己,反正什么新闻什么文学艺术,他根本一窍不通,当个微笑的泥塑就好,他现在只思考一回事。

    物理奖呢?化学生物都颁发了,怎么把物理奖放在了最后?文学家凭什么排到物理前面,等这次会结束,他一定要好好跟组委会反应一下。

    教育部门负责人的面上就不是很好看了,在他们看来,这华清奖是华清大学出面设立的奖项,这和他们教育部门直接设立奖项也差不离了,这种郑重的场合上,这些人闹什么!有什么事情不能设立仪式结束了好好说嘛。

    与教育部门负责人相反,宣传部门领导与在场的新闻工作者的面上就比较复杂了。袁正英,他们当然知道这个名字,华国第一根笔杆子。

    他一生都在用笔战斗,用他的笔杆子揭露了不少社会不公现象,还有改革开放局势并不明朗的时候,袁正英也不断用个人影响力呼吁,是那时新闻工作者中少有敢正确表达自己意思的人。他一直坚信,开民智是新闻工作者永恒的使命。

    新闻在大学里属于文科类,这谁都不会产生异议。但是在社会实际中,文学界和新闻界就好似两条不会相交的平行线,谁都不带谁玩的。

    华国自古崇尚文学,国人敬佩的李白、杜甫都是文人中的代表。各类文学奖的数目甚至和科研界所有奖项加起来都差不多。

    但是从没没有一个文学家颁发给过新闻工作者。似乎所有文学家都默认了将新闻作者排除在体系外。新闻工作者想获奖?行啊,你自己去办个新闻奖项呗,所有人都是这么想的。

    而今天,第一届华清奖文学奖居然颁给了袁正英?一个新闻工作者?这使得全体文人不由哗然。

    “这不公平!”

    “这叫什么文学奖。”

    台下这种声音此起彼伏。

    李铮并没有跟他们争论的意思,只是继续道:“现在请各位获奖者上台,由华清大学校长赵德培先生,和国家教育部部长梁超华先生为诸位颁奖。”

    这就颁奖了?

    中科院的负责人和前排科研界的学者们不淡定了。

    “等,等一下!”

    “物理学奖呢?物理学奖还没颁呢!”

    作者有话要说:  我的物理奖呢?